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小学之儿童文学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儿童时代是人一生中最纯真无邪的时代,是人成长的最初阶段,但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孩子的思想就像一张白纸,染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以后漫漫人生中的一切渲染,都是要以此为基础的。所以小学教育尤为重要,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不无道理。一个人长大后的性格、品质、为人处事能力往往与他小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发现,许多孩子的性格都多多少少受到家长的影响,坏习惯不以为坏,因为他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他并不认为自己也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的。有人说学校教育就是在不断地毁灭人的个性,建立一种无趣的共性,但我认为,学校是在教给学生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是做人准则,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其适应时代发展。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的确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小学生的眼界狭窄,而我们的课本都是统一的,课业学习之外,又有多少学生能够阅读到更多的课外书籍以丰富自己的见识,开拓眼界呢?孩子的眼界狭窄,知识匮乏,直接反应在课堂上就是阅读能力差,写作文极难下笔且言之无物。那么长大后可能影响的就是孩子的表达能力甚至社会交往能力,所以这也是当下教育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到这一问题。现在的小学课本已经开始改变,比如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书中,单元课文后还有回顾·拓展,复习这一单元内容的同时,拓展课外知识,设立课外书屋为学生推荐与课本向关联的课外读物。一开始,这样的设置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我总是在想,学生对于课上内容的学习尚且如此,哪里还会有兴趣阅读课外书籍呢?直到有一次下课时,一个学生拿着一本书来看我,问我有没有看过,要借给我看。书是瑞士作家斯比丽写的《小海蒂》,这不正是第三单元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吗?我很惊讶,这个学生并不是班里学习很好的学生,处在中游阶段,而且很懒,经常不完成作业。我本来是想批评他一下,不做作业还有时间看闲书,但是这时又有好几个学生围上来,争着问我这是一本什么书。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我才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怠学现象,并不是他们懒惰或是没有学习能力,而是因为没有兴趣。课本再怎么改依然是课本,老师还是按部就班的讲字、讲词、讲文章。对于他们而言,知识是新的,但是学习方式是旧的,所以才会出现不爱学、不好学的现象。既然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有计划地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辅助课堂教学的同时,又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许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这本书我当然看过,直接就在教室和那个学生开始讨论书中的内容,好多学生围着我们听的津津有味,我也发现,平时这个孩子的表述能力并不强,而当我让他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时,他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并且说的很好。回想有一次,我们在学习一篇略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时,我在课堂上找了几个学生为大家表演这个故事,本来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由于事先没有排练,好多地方演的不到位,在下边看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地出主意帮他们改正,从表情到动作,短短的一个小故事,学生们演了三遍还意犹未尽。在那个单元中,学生们对于那篇略读课文的记忆比精读课文还要深刻,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这两次事件,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实在不该再墨守成规,课本是要学的,但不应该再是填鸭的教育方式了。课本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举一反三的阅读方法,才是老师应该交给学生的能力,而不应局限在一词一句的识记中。新课标中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我认为这一要求并不难实现,因为孩子们都对儿童文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成功与否就看老师如何引导,是作为任务去要求,还是作为兴趣去培养并适当加以引导,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兴趣阅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对于课堂教学助力非凡,同时能够锻炼学生复述、组织语言等多方面的能力,应该纳入教学计划予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