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教版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25望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二、重点、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形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3.借助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以歌激趣,创设情境1.课前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来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喜欢吗?2.苏轼望月,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现代作家赵丽宏望月,看到的月光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跟随文字走进课文。(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①指名学生回答本文中难写、应注意的字(着重指导“舱”的书写)②交流文中多音字(注意“不假思索”中假的读音)(2)练习写自己写错的和不满意的字。2.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运用。(1)指名认读。(2)说说对词语的理解。3.指名朗读课文。(1)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段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重点检查学困生的朗读情况。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2)理清课文脉络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3)小组讨论。(4)全班汇报:第一段(1—2):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第二段(3—13):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学习第一段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美丽如画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6.小结。(四)布置作业1.完成《新课堂》基础知识部分;2.收集描写月亮的图片或诗句。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五)激趣导入:1.清幽的夜空,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倾洒着它皎洁的光辉。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它以其旷远和神秘寄寓着人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像这样的图片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2.多媒体出示月景图。3.从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赞叹声中,老师体会到同学们被美丽的月景迷住了,谁来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4.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望月,感受月夜带给我们的美好。(六)诗中月1.(音乐)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都有着不解的情怀,流露着自己的真情。(板书:真情)这轮圆月从古到今都在吐洒着它的清辉,照耀着仰望她的人们。①在年幼的李白眼中月亮像什么?诗人小时多么天真呀。你能把他那天真、可爱的样子读出来吗?生读,教师接后两句。②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月夜,在外地做官的苏轼对弟弟充满了无限的思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谁再来看着画面读一读。皓月当空,孤独之情油然而生。还有谁来抒发这样的情怀?兄弟俩虽远隔千里,却可用月光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看到圆月思念亲人的又何止是苏轼一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学生补全后两句④一生喜爱祖国名山大川的孟浩然在旅途中,也难免孤单、寂寞。夜晚当他把船停在建德江上看到圆月,忍不住吟诵:“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天上月,水中影。谁也想读这一句,联系整首诗,(教师补充前两句)想想这句诗让你感受到什么?(月影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