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oc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oc教学设计.doc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oc教学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有这样一位诗人,以饥寒之身咏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却无厌世思想,他的诗中史诗般再现唐朝社会由盛转衰的沧桑裂变,也寄托着诗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个诗人就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整体感知:1、出示大屏幕(杜甫像)我们学过他的诗,对杜甫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能简要介绍一下作者(名、时、地、评、作)2、齐读标题题解闻:听到,听说。收:收复官军:唐朝军队河南河北:洛阳,郑州,开封等地,今河北北部地区。3、自由朗读全诗,找出不认识的字,一定要读出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衣裳:yīshangcháng蓟:jì4、指导齐读全诗。“凡学生读诗,必声高且缓”,注意诗句的停顿,理解诗意。5、借助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陆久渊6、纵观全诗,大家分明能感觉到跳跃其中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你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喜欲狂)7、大家知道,杜甫一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长安十年待考功名,几乎让家底丧失殆尽,后来因一场叛乱使他再度流离失所,漂泊四川七八年之久,被称为“苦难诗人”。此刻他的喜从何来?忽传收蓟北8、这就引出本诗的写作背景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朝军队在洛阳附近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州汴州等地,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叛军头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而亡,其部下也相继投降,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得以平复。饱受生活艰辛与磨难的杜甫,此时已52岁,携妻子儿女在四川梓州七年之久,忽然听到朝廷军队收复蓟州,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诗人郁久的感情闸门,涛翻浪涌般喷薄而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看来大家很善于从课文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感情。9、哪些词语和句子形象生动地表现这种“喜欲狂”?(1)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加酸甜共涌初闻:刚听到时的反应战乱将息,黎民疾苦,乾坤疮痍都将得到疗救,自己也不必远泊异乡,那种感时恨别的苦总算有出头之日,怎么能不喜?(2)妻子儿女的反应:曾经的愁不见了。体会“愁”什么?住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吃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颠簸:“三吏”“三别”背井离乡困苦不堪有家不能回此刻妻子儿女笑逐颜开,喜不自胜。家人的欢笑更增加了自己这喜。10、诗人做了些什么?漫卷诗书:杜甫是读书人,读书人爱书如命,可此时却随意卷起自己的书,归心似箭。放歌、纵酒:诗人已经52岁了,人活70古来稀,早过了放歌纵酒的年龄,况且诗人身体多病,不宜放歌纵酒。此刻你看到了是一个52的诗人吗?这是诗人高兴之极,忘乎所以,近乎癫狂的真实写照。11、诗人想到了什么?从此不必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携妻儿相伴还乡,安享晚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12、诗人回乡的路有多远?大屏幕:(地图)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的距离。这么远的距离。我们学过《三峡》,四川境内地势险要,两岸连山,峡险而窄。可是在诗人笔下,你感觉到远了吗?简直是神速!四个动词贯穿起来,千里迢迢的路程弹指之间已回到故乡了。这是作者的想象,是归心似箭的狂想,像插翅一样飞回故乡。全诗六个地名,但丝毫不觉得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四个地名在眼前一闪而过,足见作者的喜悦与盼望。13、诗人用词准确巴峡——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用“穿”;巫峡——襄阳:顺流急驶,用“下”。充分显示了平生第一快诗的语言魅力。14、纵观全诗,作者的感情是随着什么而来?是听到家人的消息而喜吗?这仅仅是他一家之喜吗?不是,叛乱平定了,百姓的生活安稳了,男儿不再征战了,这是一国之喜,老翁不再逾墙而走,三男不用新战而死了。国喜则家喜,国忧则家忧。诗人的命运总是与国家人民联在一起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我们早就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领会到了。15、让我们再读全诗,读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内容拓展:然而快乐只是昙花一现,国内混乱尚未澄清,西方吐蕃大举入侵,杜甫再度漂泊。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居无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之间,大部分时间在船上度过。最终于贫困交加,消渴症、肺病、疟疾等重病缠身,于59岁那年病死在长沙与岳阳之间的舟中。死前还写一首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仍以国家灾难为念,死后灵柩停于岳阳,43年后,其孙迁回河南。总结:全诗是诗人感情的直白流露,没有丝毫的修饰与矫情,是杜诗乃至唐诗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