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修辞学课程讲义李军教授ligdming@126.com学习要求1.阅读书目:阅读书目:√1.李军《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2.李军《语用修辞探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4.王德春《大学修辞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6.袁晖《汉语修辞学史》谭永祥《修辞美学》、《修辞新格》肖沛雄《交际推销200题》二、作业1.收集50条社会用语的例子,并作出修辞分析。2.分析2篇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一修辞的本质、对象、范围、性质讨论二语音修辞三词汇修辞四句子修辞五辞格六其他语言因素修辞七文学修辞第一讲修辞概说第一节修辞本质的已有探讨问题:什么是修辞?定义、性质、模式与原则。修辞研究的领域有哪些?范围有多宽?作业:你觉得修辞是什么?修辞研究应该如何开展?一、修辞定义的几种代表性说法(一)主要看法1.修辞是对词句的修饰、加工与美化。胡怀琛:“修辞,就是把我们所说的话修饰一下,使它更美一些。”2.修辞是对语词的调整。陈望道先生:“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3.修辞是对同义形式的选择。比较这些定义。(二)对这些定义的评价1.修辞是对词句的修饰、加工与美化,可概括成美辞说。(1)代表性专家朱星:“修辞是讲词句艺术加工的法则。”[1]胡怀琛:“修辞,就是把我们所说的话修饰一下,使它更美一些!盵2]王易:“修辞学者,乃研究辞之所以成美之学也。”[3](2)特点:a.内容:修饰、加工与美化b.目的:讲求文辞的艺术美c.对象:文辞(3)讨论:其一,它传承的是古代的书面修辞传统。而中国修辞思想从先秦时就有口头与书面两大传统,在求美之外还讲求语辞的交际功能和社会伦理效果。如:“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4]“辩说譬喻,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论语·乡党》)因此,它窄化了修辞传统与现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对汉语修辞学倾心于艺术修辞,注重对书面修辞用例的赏析和对辞格的总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的修辞学传统则一直注重口语等修辞,侧重于修辞的社会应用。从辩论肇始,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现在的修辞学更与传播说、公众劝说与演说等结合在一起。2007年世界修辞学史研究会年会主题“宗教与修辞”。其二,这些定义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修辞是对原初不成功的用例进行艺术性的再处理,修辞关心的只是那些已处理好了的、具有明显修辞效果的用例,而对大量存在的基础的话语活动则不予注意,也很难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其三,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是感悟与评点式方法,制约了修辞学科学理论与体系的建立。2.修辞是对语词的调整陈望道先生:“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7](1)特点:a.修辞的依据或原则:题旨情景b.活动的本质:调整语辞c.修辞的目的:达意传情的适切d.对象:语辞,即言辞和文辞(2)讨论a.进步方面:将修辞从修饰、加工发展成调整;将研究对象从文辞扩大到语辞;修辞的目标从美化扩展到达意传情的适切;提出了适应题旨情景的第一义要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b.不足:i.调整也不能完全概括修辞学的研究对象,调整依然存在对已有成品的再加工问题,而不是对一整个话语活动过程的研究。调整的操作性不够。对于什么是调整,如何调整,没有作出详细而合理的论述,也未总结出系统的规律与操作的模式。ii.将修辞研究的对象扩展到语辞,但真正研究的仍主要是文辞,关注的重心仍是艺术性修辞手段及其效果赏析。iii.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7],具有积极意义。如:齐已一字师故事:《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郭沫若:《屈原》“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婵娟对宋玉)(也可以用表现来说)但如何适应,无具体途径可寻,是否适应,也无具体标准和操作程序可证。3.修辞是对同义形式的选择。80年代伴随对同义形式的讨论而提出的一种修辞定义。认为在某一语境中能彼此替换,表达大体相同的意思的语言形式就是言语同义形式。修辞就是在可共选择的同义形式中选一种最好的。“修辞就是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提高表达效果的科学”。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曾用“到”、“过”、“满”、“绿”。再如:倒装与常式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胡马大宛名》)流水自欣欣。(陶渊明)几家野哭闻战伐,夷歌数处起鱼樵。(杜甫)(1)特点:依据:题旨情景活动:选择同义形式目的: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