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2022备考建议].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3.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2022备考建议].pdf

[2022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2022备考建议].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2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2022备考建议]截至2017年,河南省高考已连续7年采用全国新课标卷(其中2013-2017年采用的是全国新课标I卷)。因此,了解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的命题特点及我省考生的答题情况,将有助于2018年的语文高考备考。1、精准落实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导向。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中提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认真落实《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利用语文学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如作文题中,让考生从材料所给的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其所认识的中国,意在引导考生站在正确的立场,以正确的视角和方法来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又如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阐述气候正义,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涉及的各类公平问题的思考,激发考生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2、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选文中体现了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了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以德行为先的传统。另外,文言文阅读题继续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舍弟献丑垂询内人等谦敬词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以上考査内容既与《纲要》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也符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下称《课程标准》)]的要求。3、落实高考改革要求,注重考查关键能力。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将实用类、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考内容,加强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美鉴赏等能力的重点考查,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引导作用。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着重考查考生的逻辑论证和判断推理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着重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和超文本阅读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着重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现代文阅读部分的选材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全方位考查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包括3道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合计35分。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选用的是关于气候治理的自然科学类文章。选文采用总分总结构,第段先提出气候正义这一论题,接着分别从空间维度(区域关系)和时间维度(代际关系)进行论述,最后一段加以总结。文本行文简明精练,条理清晰。该题有两点变化值得注意:一是第2小题通过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考查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下称《考试大纲》)中新增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要求;二是第1小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以往均为选出错误的一项。通过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的考查内容,我们得出:1、考查内容主要为社科类文章,涉及文学理论、考据学、美学(文艺理论)、古代金融、考古等多方面。2012年的考查内容涉及科技方面,2017年为关于气候治理的自然科学类文章。2、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通过对《考试大纲》中今年新增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对考生理解文本提出了更高也更具体的要求,而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恰恰是众多考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3、从2015年开始,命题更加强化整体阅读意识,要求考生在真正读懂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对原文语句、语段进行简单加工改造的选项很少,而对原义中相对分散、隐蔽的信息进行整合,或根据相关语句进行适当推理的选项较多。因此,以往的依据显性信息进行简单比对的思路已经无法满足答题的需要,而是需要考生在真正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借助隐性信息进行判别。2、落实三字方针。一读,即读题干选内容,审清题意;二找,即对题读文,找出备选项在文中的检索范围;三比,即比较备选项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等现象。3、掌握比对方法。①关注逻辑关系。要了解几种常见的复句,如因果、假设、条件、递进等,注意其所用关联词语。②关注语意关系。如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有据与凭空、异位与异意等。4、坚持限时训练。平时就要进行限时阅读训练,模拟考场情境,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