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能力目标: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3、教师范读课文。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是一篇精读课文,同时也是一篇寓言故事,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本节课一方面希望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语言的寓意,同时希望能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对于文言文,学生虽然不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我希望通过注释、插图及故事表演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3.学生认知障碍点:因为文言文在教学及生活中都较少出现,学生认知起来也较为困难,如何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出其中的寓意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难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通过播放广告视频,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出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勾、竖钩、撇。盾的部首是“厂”)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2.讲解生字词。3.指名读,教师指导正音。4.听范读,划分节奏。5.全班齐读,再次感受文言文魅力。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1.回顾学习文言文方法。2.自由朗读课文。3.出示小组合作要求。4.小组讨论答疑。5.分别指导朗读(读出夸耀的语气)。6.分角色对话,试着背诵。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学习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