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续表(2)近三学年学校论文、专著发表和出版情况表作者姓名论文、专著题目刊载、出版的刊物(县级以上)、出版社名及评奖主办单位获奖、出版或发表时间吴千传《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国级二等奖)2009—2010学年段安康《浅谈确定跳远助跑步点教学方法》《中国校外教育》2009—2010学年段安康《“分割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学校体育》2009—2010学年张永敏《“趣、疑、动、用”并举,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市教育局(一等奖)2009—2010学年吴德强《优化思品教法,提高课堂实效》市教育局(二等奖)2009—2010学年廖根鸿《反思现状,提高山区生物学科质量》市教育局(一等奖)2009—2010学年廖建珍《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市教研室(一等奖)2009—2010学年刘小英《谈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市教研室(二等奖)2009—2010学年张维芳《超越文本,扩展创新》《梅州教育》2009—2010学年陈世鸿《浅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梅州教育》2009—2010学年何秀美《用“爱心”这把钥匙打开学生“心灵之锁”》《梅州教育》2009—2010学年何秀美《浅谈新课改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梅州教育》2009—2010学年黄朝霞《教学重艺术,激趣学英语》《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赖翠花《山区中小学书法教育初探》《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段安康《爱护信任激励》《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黄朝霞《用爱心和艺术教育转化后进生》《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刘小英《谈创新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丘素琼《遵循规律精指导,提高能力促效果》《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黄武南《数学教学“过程”性问题呈现》《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丘振岳《初中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探究》《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续表(2)近三学年学校论文、专著发表和出版情况表作者姓名论文、专著题目刊载、出版的刊物(县级以上)、出版社名及评奖主办单位获奖、出版或发表时间杨富珍《文言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陈锋《书山有路“读”为径》《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廖根鸿《激发学生学史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谢志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肖励彪《数学解题教学要重视“四性”教育》《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罗育文《探究新课程标准下中考数学试题的趋向》《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吴立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技能刍议》《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刘德兴《激趣,拨响心灵之弦》《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饶文海《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黄志强《关注中层生》《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丘素琼《浅谈班主任工作的体会》《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黄瑞武《发展自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刘伟云《阅读能力的源头活水》《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陈世鸿《谈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吴德强《用新课标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堂》《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刘小英《让宽容熠熠生辉》《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丘素琼《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究》《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巫秀芳《贴近生活,激发探究》《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廖建珍《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续表(2)近三学年学校论文、专著发表和出版情况表作者姓名论文、专著题目刊载、出版的刊物(县级以上)、出版社名及评奖主办单位获奖、出版或发表时间肖励彪《新时期中学德育创新的理论思考》《大埔教育》2009—2010学年黄武南《把特别的爱献给后进生》《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巫秀芳《赏识·宽容·引导·》《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蔡红丽《改变教法,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英语周报》2009—2010学年罗玉燕《中学数学分层教学》《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吴德强《优化思品教法,提高课堂实效》《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丘素琼《做迷途学生的引路人》《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邱家威《高中数学课题教学探究》《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肖德文《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林辉光《高中历史学习教学模式探究》《大埔教研》2009—2010学年张永敏《“趣、疑、动、用”并举,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大埔教研》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