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训诂学·课件绪论“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中国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国学”,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群体,强烈的民族救亡意识。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章太炎“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国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存亡。国学的基本分类小学主要参考书目:齐佩瑢1940《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2004年版陆宗达1980《训诂简论》,重排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洪诚1984《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张永言1985《训诂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郭在贻1986《训诂学》,中华书局2005年版郭芹纳1994《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周大璞主编1987《训诂学初稿》增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许威汉1987《训诂学导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王宁1996《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第一节训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他认为:(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二)《说文·言部》:“训,说教也。”说释而教之“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综上,训诂的本义是“解释古语”(动词)或“古语的解释”(名词)训诂是一门专门性的工作,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训诂工作是用今语解释古语,也解释方言中之古语。如《尔稚·释诂》“乔、嵩、崇,高也。”《方言》第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训”、“诂”析言有别,而散言无别。“训”、“诂”可以互相代替,可以单言,也可以连言“训诂”或“诂(故)训”。汉代以后,“训诂”逐渐合为一个复音词,纯然为“解释”的意思。从训诂学史的角度,训诂活动主要是解释解读古书;或曰对古书的解释。第二节训诂学训诂学研究的重点是古代汉语的语义,但不仅于此,它还包括句意、章旨、名物、制度、史实及语言的表达功能等内容。(一)古代在历史上,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小学”)是作为经学的附庸而存在的。训诂是为了解经,只研究先秦两汉的所谓经传。一般偏重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也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二)现代新训诂学则把语言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看作有同等的价值,既研究古义也研究新起意义。王力“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史的领域之后,新训诂学才算成立。”1文献语言学历来的训诂学都是以古文献的语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语义学训诂学的作用或意义一、指导古文阅读与教学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阅读与欣赏》(古典文学部分·一)云:“‘情’字当‘真实’的‘实’字讲。意思是说,一切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每一件都了解得很仔细,但是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评判得公正合理,不使人受到冤屈。”可是,对案情既不能明察,又何从谈起“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呢?这样的训释,不禁给人留下了疑点。其实,“情”是“诚”的通假字,因音近(迭韵)关系(同后庚韵)而通假,是“至诚”(诚心诚意),即“不徇私情”的意思,与下文“忠之属也”相照应。3、《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1)兔走足缩之貌;(2)跳跃貌(余冠英);(3)扑腾,乱动的样子;貌蓬松的样子(朱东润)。根据《尔雅》郝懿行的义疏,“扑朔”与“扑樕、扶疏、朴簌”同一语源。树木丛生的样子叫“扑樕”,枝叶丛生的样子叫“扶疏”,鸟兽的羽毛丛生的样子叫“扑簌、扑朔”。显然,郝的解释是较妥当的。二、指导古籍整理断句、注释、翻译离不开训诂*《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中华书局标点本由于不明“去”有藏之义,“去”jǔ是“弆”jǔ的古字,误断为: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校勘离不开训诂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