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 交换率 课堂实录.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张齐华 交换率 课堂实录.doc

张齐华交换率课堂实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张齐华交换率课堂实录张齐华《交换律》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张老师是哪个学校的吗?(张老师借华南师范大学附小的孩子上课)生:(结合屏幕提示)知道。你是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师:关于张老师的学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生:想。师: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天,他非说我调到北京去工作了。他说他在网上看到的我在北京市南京东路小学。原来,他把"北京"和"南京"两个词调换了。大家说,可以调换吗?生:不可以。师:看来啊,有些时候位置不能任意调换。看屏幕上这句话:我骑着马儿跑。"马儿"和"我"可以调换位置吗?生:(笑)不能。师:再看:小明在钓鱼。"小明"和"鱼"可以调换吗?生:(笑)不能。师:25这个数中的"2"和"5"可以调换吗?生:也不可以。师:但是,在数学中有些情况是可以交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师: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故事略)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吗?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4=4+3。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板书这句话)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教师随即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生2: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生3:我也同意他(生2)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万一其它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我还是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给出的结论中的"。"改为"?")。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生:验证。【验证猜想,需要怎样的例子?】师:怎么验证呢?生1: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师: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生1: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学生普遍认可这一想法)师:那你们觉得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生2:五、六个吧。生3:至少要十个以上。生4:我觉得应该举无数个例子才行。不然,你永远没有说服力。万一你没有举到的例子中,正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他们的位置和变了呢?(有人点头赞同)生5: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是不可能的,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好?如果每次验证都需要这样的话,那我们永远都别想得到结论!师:我个人赞同你(生5)的观点,但觉得他(生4)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综合两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行吗?学生一致赞同,随后在作业纸上尝试举例。师:正式交流前,老师想给大家展示同学们在刚才举例过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教师展示如下两种情况:1.先写出12+23和23+12,计算后,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2.不计算,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师:比较两种举例的情况,想说些什么?生6:我觉得第二种情况根本不能算举例。他连算都没算,就直接将等号写上去了。这叫不负责任。(生笑)生7:我觉得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到底等不等,但这位同学只是照样子写了一个等式而已,至于两边是不是相等,他想都没想。这样举例是不对的,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大家对生6、生7的发言表示赞同。)师:哪些同学是这样举例的,能举手示意一下吗?(几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举起了手。)师: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吗?(生点头)为了验证猜想,举例可不能乱举。这样,再给你们几位一次补救的机会,迅速看看你们写出的算式,左右两边是不是真的相等。师:其余同学,你们举了哪些例子,又有怎样的发现?生8:我举了三个例子,7+8=8+7,2+9=9+2,4+7=7+4。从这些例子来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生9:我也举了三个例子,5+4=4+5,30+15=15+30,200+500=500+200。我也觉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注:事实上,选生8、生9进行交流,是教师有意而为之。)师:两位同学举的例子略有不同,一个全是一位数加一位数,另一个则有一位数加一位数、二位数加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