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经《氓》第一篇:诗经《氓》课题实验教案:《诗经·氓》教案韩晓蓉《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讲述爱情故事,并且对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描述诗意(区别于文言文的字字直译)二、朗读全诗,正音正字,疏通诗歌意思。(注意不要陷于文言翻译中易于肢解诗意)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1、作为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悲剧故事。或者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开始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立即答应,男生有些生气;女子希望他不要生气,告诉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切地盼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开始还好,慢慢地,脾气变得暴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独自伤悲,最终清醒地认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2、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试做分析。1)、“氓”的形象——负心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忠厚老实,又有一些狡猾。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怒”:求婚太直接,太急于求成。悲剧的根源。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达到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不念旧情。2)、“女子”的形象——痴心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极易沉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爱痴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操持家务,吃苦耐劳3)文中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那里还有对比,作用是什么?●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概括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女:温柔热情忠贞勤劳坚强刚烈男:急躁真挚无情善变始乱终弃3、主题探讨:结合诗文,说说女子对于自身的悲剧有怎样的认识?你觉得女子的悲剧原因有哪些?面对男子负心的悲剧,女子是怎么做的?①结合诗文,说说女子对于自身的悲剧有怎样的认识?沉痛的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痴情往往极易沉湎于爱情,因而丧失必要的判断力;诗歌从恋爱与新婚时的快乐写到婚后的悲剧结局,这个故事由乐而悲的转折点正是从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最清醒的认识开始,也是女子内心深处痛苦的呐喊!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斑鸠啊,千万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呀,否则会昏醉下去!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子呀,千万不要与男生沉湎于未经思考....的爱情,否则会头脑发昏!上一句是比兴,用什么比喻什么?用斑鸠食桑葚过多会昏醉,来比喻沉湎于爱情会发昏。下一句表达了女子什么样的心情?经历失败婚姻时的痛苦呐喊。是她从自己的失败婚姻中总结出的深刻的教训,也是她对造成悲剧的当事人所能表达的最强烈的控诉。(注意“比兴”的艺术手法)②你觉得女子的悲剧原因有哪些?(讨论)1、2、3、人老珠黄社会风气:女子地位低下女子婚前的痴情使她对男子认识不够理性。③面对男子负心的悲剧,女子是怎么做的?决绝的告白: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分手的决定。(你觉得在当时的社会,女子提出分手容易不容易?)一旦婚姻失败,她又能深刻地反思,表现得十分理智而清醒;有个性:个性比较坚强,一旦发现婚姻难以维系,便决绝地放弃,因而,活得比较有尊严。也告诉我们在爱情和婚姻中必须要平等而有尊严,这样的认识出现在几千年前一个普通女子之口,不能不让人敬重!也足见《诗经》的魅力!4、古往今来“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屡见不鲜,本文写这样一个故事有什么意义?(作品的价值)爱情和婚姻中男女平等、个性尊严的认识。深切的谆告:寻求爱情是为了追求幸福,有尊严地活着,让自己和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因此,面对爱情,我们不可不审思慎取,三思而行。第二篇:诗经氓诗经·卫风·氓授课课题:卫风·氓教学手段:板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思想感情;2.掌握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本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梳理《氓》的叙事情节;3.掌握诗中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就拿诗歌来说,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