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解读一个企业信息化项目发展历程作者:张西振来源:畅享网时间:2009-5-513:21:31这本书缘起于由王甲佳主持的一个企业信息化项目,为了方便理解书中所介绍的简单实用的和谐生产方式原理,以及支持实现和谐生产的网络联结信息系统,还有在这个基础上设计的榕树型企业模型,我们要先跟你聊聊这个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前世今生——一个从一开始就受到广泛关注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曲折但不离奇的故事。“复合组件的装配作业”与供应链管理理论中的“延迟制造”何其相似,与那个聪明的钟表匠先把部分零件装配成小的单元,然后再把各单元组装成钟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作业能力的视角来看(从实物配件组装的视角转换为能力组装的视角,是理解这本书的关键!物料和能力是可以通约的,这也将在书中进行辨析),不正是把“复合组件的装配作业”作为一种能力单元来处理,并通过“移动装配线”来调用其能力吗?可是在当时T型车大量生产任务的压力下这种思想的萌芽不可能得到发展,而后来当福特生产方式成为工业化圣经之后,这种思想更被窒息于大一统的严密之中了。丰田生产方式不过是把福特生产方式钟表一样严密结构的生产系统稍稍松动了一些,就成为另一次“革命”。现在,是否到了进行更加彻底的“革命”的时候了。我们把这些想法发布在“中国管理传播网”上,希望得到一些回馈和验证,《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副主编张述冠先生主动采集去以《分离与调用》为题在2007年34期(2007年9月10日)发表,这是正式在期刊发表的阐述“和谐生产方式”核心原理“分离与调用”的第一篇文章,如果说“和谐生产方式”有一个生日的话,那就是2007年9月10日。随后,这篇文章被《商界评论》杂志以《珍珠串式企业设计》为题转载,并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当时百度搜索的结果是1800次。正当我们在公司内部知音难觅的时候,获得一点外部的承认对我们来说也是莫大的精神支持——这使我们相信,如果不能说明这个思路是“正确”的,至少也说明是“有趣”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感兴趣。直到2008年11月,我们偶然发现,《麦肯西季刊》2007年12月号发表了JamesM.Manyika,RogerP.Roberts,__andKaraL.Sprague的一篇题为《值得关注的八种商业技术趋势》的文章,提出几乎和我们完全相同的观点:技术帮助企业将完整的系统分解为可以不断重新使用的组件,测量和计量每一组件的使用情况,并以更小的增量有效地对这种使用计费,从而更经济而有效地使用固定资产。信息和通讯技术可以处理对新模式至关重要的跟踪和计量,并使企业有可能拥有有效的资源分配和产能规划系统。……这种分离生产方式在物质世界中也很有效。如今,你可以……购买一段使用时间。从供应方面看,分离式生产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它使资产密集型企业(工厂、仓库、卡车车队、写字楼、数据中心、网络等)提高了它们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它们的投资资本回报率。从需求方面看,这种分离方式提供了使用资源和资产的机会,否则,需求方为了使用这些资源和资产,可能需要一大笔固定投资,或为了实现具有竞争力的边际成本而需要达到巨大的规模。对于寻求产能(或可变的额外产能)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分离式生产方法使他们能够迅速获得使用资产的机会,扩大业务规模,但同时还能保持它们资产负债表上的负担不致过重,并且能够采用诱人的消费和承包模式,这些模式对于他们的收益表更为有利。从译文我们可以看到,连用词几乎都是一致的。不过我们早发表了3个月,就有了达尔文与华莱士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我们一鼓作气,将理论思考转化成为可以支持这种生产方式的信息系统,在这一点上也就比麦肯西更高一筹。这些也是后话,而当时我们的处境并不美妙。冒充内行0.5冒充内行接下来的工作是验证我们的想法在公司实际业务中的现实可能性。为了切实掌握公司业务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生产环节的真实情况,有一段时间王甲佳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在车间里泡到深夜,也几乎请每一个班组长吃过饭,当然也发现了连生产一线管理人员也不曾发现的真实情况,譬如晚班工人什么时候会轮流睡觉,工人怎样把操作失误印错了的瓦楞纸箱偷偷塞进废纸板堆里,再通过“关系”让纸板生产人员神不知鬼不觉的补上纸板重新印刷之类。这当然再次引起生产部门及生产高管的反感,甚至发展到在公司月度总结会上公开批评——罪名是“违反组织原则”跨部门“观察”生产运作情况(知道什么叫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了吧)。当然我们没因为阻力而止步,很快把这种“越位”的行动从公司内部扩展的客户那里——跟着给客户送货的车拜访客户(销售部门也为此发出了警告:不能“私自”去看“我的客户”。与生产部门的反应何其相似,这更让我们看到了大规模生产方式及其衍生的部门管理体制的弊端已经病入膏肓了)。没想到一走出去就有不小的收获。我们遇到一个我们公司的纸板产品用户——一家小型瓦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