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年级数学教案(热门)一年级数学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一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例一、例二,“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比较、判断和迁移能力。3.渗透“变与不变”思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练习本,10根小棒。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1.连加、连减口算(小黑板出示)师:说一说连加、连减的计算题应当怎样计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加法、减法口算:4+3=7-2=3+7=10-4=4-2=2+3=8-1=7+3=学生口算出得数,并观察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汇报。(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是第二个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或者是被减数)二、学习新知1.初步感知加减混合运算,发现加减混合运算的特点师:利用这个特点能不能把每组中的两道题合成一道题?学生说组合题,教师板书:4+3-2=3+7-4=4-2+3=8-1+3=师:这些题有什么特点?(这些题有加法计算,也有减法计算)给它们起个合适的名字。学生交流,教师归纳:这些题就是加减混合运算题。教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2.探讨计算方法师:想一想这些题应当怎样计算?4人小组讨论一下,试着算一算。学生交流后说说个人方法。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的两幅图说图意并正确进行计算。学生说出4+3-2,3+7-4,4-2+3,8-1+3的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第二步再算……教师板书出计算过程。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刚刚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谁能用一句话把这种顺序总结起来?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先算前两个数,用得数再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三、巩固练习1.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的图意并玩成填空。2.同桌互相摆小棒,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并计算。五、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教案2一、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3、解决问题:能够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和符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三、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1、小朋友,今天是小猴子的生日,它准备了许多水果,邀请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庆贺自己的生日。小猴子们摘了很多水果,忙坏了。2、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多少?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3、让学生动手数一数:图中有几只猴子?有几个苹果、几个橘子、几个香蕉?4、引入新课:这些物体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数字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引出课题:比大小)。(二)引导观察,理解新知1、同桌互相找找说说对方身上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用数字来表示的。比一比谁最棒,找得又快又多!请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的同学来说说。(1个鼻子,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只脚,1条辫子,3个兜,衣服上有4朵花,4个字,5个手指头......)找了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吗?或有什么话要说吗?学生讨论引出新内容。2、认识等号。(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3)、认识“=”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出示3=3读作:3等于3(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3、认识“>”、“(1)认识“>”。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②引出大于号。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出示大于号。③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