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初一第一学期练习册参考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如有差错或疏漏欢迎指正!第1课一、原始人类和文化遗址1、A: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前)和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前);B: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D: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2、特点:范围广,数量多。大多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大江大河流域)三、“神州轩辕自古传”1、黄帝;炎黄联盟;华夏族2.炎黄联盟打败东方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3.神话虽然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和想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社会的情况,保留了一些历史事实,所以神话是我们了解历史事实的宝贵材料。第2课二、先民的居所1.干栏式;长江;半地穴式;黄河2.(1)这两种房屋中干栏式建在地面之上,而半地穴式房屋建在地面之下。(2)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南方湿润多雨,土壤潮湿,适合建造干栏式房屋,而北方地区土质疏松,气候干旱,适合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三、治水英雄1.开挖沟渠、疏通河道,使洪水沿着沟渠河道顺畅地流入大海。2.大禹治水成功后,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第3课一、牧野战歌1.夏——启;商——汤;周——姬?周武王2.盘庚迁殷3.公元前1064年;是商周两个朝代更替的决定性战役三、繁复的宗法关系网1.因为乙不是嫡长子,有违宗法制2.丙3.丁为大宗;戊为小宗第4课一、“今天有雨吗?”1.商代;甲骨文2.占卜;卜辞二、铸鼎祭母1.BEADC2.司母戊方鼎3.占卜之风;3.尊、编钟、盘等第6课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1.秦国;李冰父子;都江堰2.四川成都平原;都江堰不仅有效控制了水患,还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第7课一、孔子讲学图1.打破陈规,开办私人教育2.儒家学说;《论语》3.ABC二、圣贤各抒己见1、孔子;老子;道家;道德经2、老子会说: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老子主张观点三、亚圣的激烈言论1.战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B3.孟子把孔子“仁”的理论发展成为仁政的思想第8课一、千古一帝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文字: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交通:修筑以驰道、直道为主干道的交通网络;统一车轨防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三、群雄灭强秦1、陈胜;项羽;刘邦2、甲——C;乙——A;丙——B3、楚汉相争;(1)注意收揽民心(2)重视人才,知人善用第9课二、有为的汉武帝1、统治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王朝统治思想政治制度:颁布“推恩令”影响:基本上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与匈奴的关系: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影响:稳固了北方边疆第10课一、奸雄还是能臣1、B三、“白鹭官”与他的后人1、姓氏:改汉姓;服装:穿汉服;俸禄:实行俸禄制度语言:说汉语;官名:用汉官名;婚姻:与汉族通婚2、北魏孝文帝3、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学习汉文化、改革落后习俗的步伐,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也把少数民族文化带入中原,促进民族融合,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创造条件。第11课一、从竹简到“蔡侯纸”1、笨重、占地方,携带不方便2、制作粗糙,书写不易2、东汉;蔡伦;东晋4、物美价廉第12课一、史家之绝唱1、《史记》纪传体通史黄帝——西汉武帝《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西汉2、对历史的真实记录第13课司马迁班固西汉东汉一、“田舍郎”登上“天子堂”1、隋;进士2、进士科考取难度最高,但一旦考中可身居高官3、科举制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4、(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给社会各阶层入仕的平等机会(3)有利于扩大范围选拔人才;(4)积极推动教育文化发展二、一相分三省1、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2、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户部第14课二、众说纷纭大运河1、隋炀帝/杨广;2、他认为大运河的开凿直接导致隋朝灭亡;因为开凿大运河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隋炀帝建造豪华龙舟,生活奢侈,造成民无宁日。3、他认为大运河开凿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值得肯定。因为大运河开通后,它联系南北经济,促进了城镇繁荣和经济发展。第16课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C2、浪漫;诗仙3、与繁华开放的大唐盛世有关/与李白豪放的性格有关第17课一、将帅交兵权1、宋(北宋);赵匡胤2、杯酒释兵权3、防止武将权力过重,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皇位第18课一、城下之盟1、澶渊之盟;2、第二条和第三条;3、B4、有利于宋、辽间的长久和平与稳定,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第19课三、货币知识我知道1、C2、BCD3、C第20课二、“十》痔煜轮巍?1、元朝;忽必烈;大都;1279年;2、腹里;中书省;宣政院;行中书省3、江浙行省第21课四、“三大发明”1、中国人在宋元时期发明的2、阿拉伯人第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