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与反思.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9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与反思.pdf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与反思.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叙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感知内战爆发的基本史实,培养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自主学习】1.七七事变的过程及结果如何?2.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3.淞沪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4.列举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新课导入】(情境式导入)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1937年7月,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与这座桥有关的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七七事变1.活动一根据《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思考: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怎样?这与七七事变的发生有什么必然联系?答案提示: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所以成了日本大面积侵华首选的战略要道。2.根据教材P91的内容和图片,找出七七事变的重要信息。答案提示:结合教材内容,从时间、经过、结果三方面进行提炼、整理。知识点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结合P92的内容,思考: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提示: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不久,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2.结合教材P92的“材料研读”,思考分析材料表达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提示:表明了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知识点三淞沪会战结合教材P92图片《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及P92、P93内容,思考(1)淞沪会战有哪些英雄事迹?答案提示: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军在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敌机5架,初战告捷。(2)淞沪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答案提示: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了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知识点四南京大屠杀活动二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南京大屠杀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结合教材P94的四幅图片,思考:这些血淋淋的图片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南京大屠杀是日军进攻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对象是无辜的平民、已放下武器的军人和军警。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残酷性和野蛮性。教师点拨:在南京大屠杀中屈死的3多万无辜的生命向我们示的是人类用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珍爱和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事变。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摈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而南京大屠杀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斯幽灵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素材积累】辛弃疾忧国忧民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旧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