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数学前三章复习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九上数学前三章复习题.doc

九上数学前三章复习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6初三上数学练习题姓名:选择题1.下列二次根式中,的取值范围是的是()A.EQ\R(,2-x)B.EQ\R(,x+2)C.EQ\R(,x-2)D.EQ\R(,EQ\F(1,x-2))2.下列根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A.B.C.D.3.设的整数部分为,小数部分为,则的值为()A.B.C.D.4.把根号外的因式移到根号内,得()A.B.C.D.5.若代数式的值是常数,则的取值范围是()A.B.C.D.或6.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时,配方有错误的是()A.x2-2x-99=0化为(x-1)2=100B.x2+8x+9=0化为(x+4)2=25C.2t2-7t-4=0化为D.3y2-4y-2=0化为7.下面是李明同学在一次测验中解答的填空题,其中答对的是()A.若x2=4,则x=2B.方程x(2x-1)=2x-1的解为x=1C.若x2-5xy-6y2=0(xy≠0),则=6或=-1D.若分式值为零,则x=1或28.二次三项式x2-4x+3配方的结果是()A.(x-2)2+7B.(x-2)2-1C.(x+2)2+7D.(x+2)2-19.方程的根为()A.B.C.D.以上都不对10.如果关于x的方程ax2+x–1=0有实数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A.a>–EQ\F(1,4)B.a≥–EQ\F(1,4)C.a≥–EQ\F(1,4)且a≠0D.a>–EQ\F(1,4)且a≠011.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等于()A.-6B.1C.2D.-6或112.方程x2+ax+1=0和x2-x-a=0有一个公共根,则a的值是()A.0B.1C.2D.313.从正方形的铁皮上,截去2cm宽的一条长方形,余下的面积是48cm2,则原来的正方形铁皮的面积是()A.9cm2B.68cm2C.8cm2D.64cm214.下列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1)线段;(2)角;(3)等边三角形;(4)正方形;(5)平行四边形;(6)矩形;(7)等腰梯形.A.2个B.3个C.4个D.5个15.在下列几何图表中:①两条互相平分的线段;②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③两个有公共顶点的角;④两个有一条公共边的正方形.其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16.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交于,且,则这个四边形()A.仅是轴对称图形B.仅是中心对称图形C.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D.既不是轴对称图形,又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2,0)和(2,0).月牙①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月牙②,则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A.(2,2)B.(2,4)C.(4,2)D.(1,2)18.如图,将△ABC绕着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20°,B点落在B′位置,A点落在A′位置,若AC⊥A′B′,则∠BAC的度数是()A.50°B.60°C.70°D.80°二、填空题19.等式成立的条件是.20.已知满足.21.已知,则的值等于.22.已知,那么代数式的值为.23.当x=时,既是最简二次根式,被开方数又相同.2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方程的两根,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5.在等腰△ABC中,三边分别为a、b、c,其中a=5,若关于x的方程x2+(b+2)x+6﹣b=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ABC的周长为.26.如图,△COD是△AO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所得的图形,点C恰好在AB上,∠AOD=90°,ABO则∠B的度数是.27.如图,直线与轴、轴分别交于、两点,把△绕点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则点的坐标是.28.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3,0),B(0,4),对△OAB连续作旋转变换,依次得到三角形①,②,③,④…,则三角形⑩的直角顶点的坐标为.三、解答题29.计算:(1)(2)(3)(4)30.解方程:(1)(2)x2—4x+1=0(3)3x2+5(2x+1)=0(4)3(x-5)2=2(5-x)31.图①、图②均为7×6的正方形网格,点A、B、C在格点上.(1)在图①中确定格点D,并画出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使其为轴对称图形.(画一个即可)(2)在图②中确定格点E,并画出以A、B、C、E为顶点的四边形,使其为中心对称图形.(画一个即可)32.已知.甲、乙两个同学在的条件下分别计算了和的值.甲说的值比大,乙说的值比大.请你判断他们谁的结论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