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企业安全文化与标准化管理的关系(2012级安全技术与管理----郑毅)摘要:本文从文化和安全的定义入手,结合建筑业的特点,讨论了建筑业安全文化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分析了建筑企业安全文化与标准化管理内在深层联系。最后提出如何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促进标准化管理及其意义。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文化;标准化;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行为模式的思想渊源,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意义所在,是企业员工呈现出来的言行规范和理性心态。企业文化具体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职员的工作态度上,企业文化所创造的环境具有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的作用,所以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安全文化是指人们对安全的理解和态度或是处理风险的模式和规则【1】。从社会层面上讲,它指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评价和对事故的恐惧;从企业层面上讲,它指一个集体对于安全与健康的价值观、期望、行为模式和守则;从个人层面上讲,它指员工对家庭和自身生命的责任感。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涵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企业的生命在于质量,质量的保证在于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法就是标准化。标准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是更经济、更规范、更合乎事物规律的不断优化管理技术和运营方法。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那么标准化就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标准化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企业搞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它使企业从生产到经营、从企业领导者到各级人员以及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有组织、有计划地按企业标准化的有关规定进行,从而达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理化、高效率、高质量,使企业增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31】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在联系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中的某些经验化、理性化不断发展和优化的体现,科学的企业安全管理也属于企业安全文化的范畴,企业安全文化的氛围和背景会造就企业特殊的安全管理模式。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对自己安全的意识、态度、认知、信念、价值观,及所具有的安全物质环境及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企业安全管理的进步和发展,作为一种独特的安全文化发展过程,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和相对的现象,自然也丰富了企业文化。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不是企业安全管理。企业管理是有投入、有产出、有目标、有实践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子系统,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企业安全管理的哲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安全素养等都是用安全来培养、影响和造就的。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是互相不可替代的【3,22】如何以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促进企业标准化管理用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进行一人一事教育。每个党支部都建立完善了职工家庭档案,及时掌握员工的家庭及本人的思想状况,根据情况及时进行一人一事的思想教育,对问题抓苗头、抓细节、抓动向,因人因事而宜,从而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推动企业管理。进行走访教育。员工家庭出现矛盾,或有婚、丧、嫁、娶等事情,及时进行家访座谈,化解问题,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困难,充分体现企业给予员工的关心与温暖。进行个别谈心教育。对年龄大、身体上有疾病或思想容易出现波动、情绪不稳定的员工,根据情况进行个别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当人身安全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优化生产环境,确保人员安全的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在心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信念,时刻敲响安全警钟,绷紧安全准绳。采取一定的激励制度对于安全意识强、服从企业安全管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员工进行奖励和表扬,树立“安全之星”的典型,从而激励其他员工遵章守制,进一步促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与弘扬,推动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结论安全文化对于建筑业的安全生产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安全文化的建设应引起建筑业的特别关注与重视。施工企业中的安全文化在企业、项目、中层管理者和工人各个层面都有体现,安全文化建设应该在各个层面展开。安全文化的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施工企业应该多学习其他优秀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经验,归纳总结出适合自身的提高安全文化的方法和途径,持续提高企业内的安全文化和标准化管理水平。[参考文献]丁维法赵世荣全面提高安全文化素质是提高安全生产的关键[J]建筑安全2002(9);29-30陈刚浅谈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