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方山子传方山子宋人陈慥自称龙丘先生,好宾客,又喜欢养歌妓,其妻柳氏爱嫉妒。苏轼曾写诗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苏轼笔下的可怜虫陈慥是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山子传》的传主方山子。香港电视剧和电影《河东狮吼》中的陈季常是个惧内的风流才子,那么陈季常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或许我们从这篇课文中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他。听读课文,正音正字第一段方山子,是光、黄二州之间的隐士.他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很尊崇他。逐渐长大成人以后,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来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始终没有得到赏识重用的机会。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间一个名叫岐亭的地方.在草庵中居住,以素食为生,不与世人来往。放弃了车马,毁坏礼冠制服,徒步来往于山里,世人都不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议论说:“这难道不就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第二段我被贬官到黄州,经过岐亭,正巧碰见了方山子。我惊奇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到这里来了呢?”方山子也很惊讶地看着我,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告诉他来这里的原因,他低头不语,忽然仰天大笑,招呼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及奴仆都带着怡然自乐的神色。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第三段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爱好饮酒和剑,挥霍金钱像粪土一样。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骑马的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大怒,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借此机会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当今的豪杰。这些离现在才多长时间啊,那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显现在眉宇间,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第四段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应当有官做,假如他能从事政事,到现在早就有显赫的声名了。他的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等同。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收上千匹的丝帛,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舍弃不取,独独来到穷僻的山沟里隐居,这怎么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我听说光、黄二州之间有很多怪异之人,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人们无法见到这些人,方山子或许见过这种人吧?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提示: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到萧条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6、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7、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三、拓展探究有人说:这篇小传是苏轼“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请联系苏轼的经历或作品或别人写苏轼的作品谈谈你的理解。(写在纸上,小组交流)1、请说说你认识的苏轼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被贬黄州期间,苏轼与陈慥再次相遇于岐亭,二人流连诗酒,互相酬和。随后苏轼为陈慥作传,写下了这篇《方山子传》。2.苏轼在黄州时的作品:已经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课外:《初到黄州》、《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概括主旨,总结全文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B.往往阳狂垢污阳:表面上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等同D.余谪居于黄谪:贬官2、下列各组中蓝色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B.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C.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D.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使骑逐而射之,不获3、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