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说课稿课题农业的区位选择专业地理科学指导教师屈小斌班级2009级2班姓名谢丽红学号20091541024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3.1农业的区位选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09级2班的谢丽红,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而且复杂,我把它分为两个课时的学习,今天我的说课主要是第一课时——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内容,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并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通过对比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分析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归纳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2)利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以及具体案例认识区位因素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在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三)重、难点分析1.重点: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它的确立依据是农业地域形成以及二三节学习的基础。2.难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它的确立依据是这部分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对学生理解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确定其为难点。三、教法分析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以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为辅。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指导思想之下,通过多媒体图片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本来分析、归纳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四、学法指导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读图分析法进行学习。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程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布置作业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联系生活、图片导入3分钟,师生互动、探索新知20分钟,巩固知识、布置作业7分钟,一共30分钟。(一)联系生活,图片导入根据赞可夫“发展性教学论”中“培养观察力就是启发了求知欲”,由于本节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我采用生活中同学们大家经常看到的一些事物作为导入。首先与学生一起浏览我逛超市拍的一些农产品的照片,侧面提醒大家在生活中应该学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欣赏完之后,我询问大家如果将这些农产品种植在我们内江可不可以,学生根据自己判断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我再总结归纳,由此由进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让学生判断农业的范围,分为广义的农业和狭义的农业,并明确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从而为本章的学习埋下伏笔。之后,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植物和动物的照片,由此引出“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个关键词,主要利用图片展示和文字图示的方式来获得学生的感官刺激,以便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记忆。然后举例“上山采菇,下河摸鱼”这句俗语是不是农业的生产活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判断。2.利用图片,步步引导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学习部分,农业区位。首先我将由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有关“区位”的名词,提问同学们是如何理解“农业区位”这个概念的。同学们通过对课本图3.1和图3.2的仔细观看,知道了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这两种农业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不同的,而出现这种不同景观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它们农业区位的不同,从而得出农业区位的含义。这样就较为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农业区位的含义。之后,我还将举例东北大米生产也应该包含的两层含义,进而加深学生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