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七年级上册语文21课化石吟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21课化石吟课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诗歌内容。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3.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教学重难点】1.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课文1.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导入新课:(展示鱼、树叶、始祖鸟、猛犸、恐龙等化石图片)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2.各自练习诵读。(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律美。)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4.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进行表扬,给予掌声。)5.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只要敢说,就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6.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小组讨论,交流明确:①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②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③诗歌分为三层:(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总(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四、再读课文,问题探究1.集体诵读1-2-7节2.思考:(1)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使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六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连续不断地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2)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和。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一人称,感觉亲切。五、结束本节课“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奇幻的神话”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下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把谜底揭晓。六、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2.阅读3—6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写写“苏醒的化石”到底说了什么话。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交流作业成果1.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对化石的赞美之情。2.学生交流自己写作的文字(写“苏醒的化石”到底说了什么话),择优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品。二、研读3—6节,探究问题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2.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