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7-PAGE-7-《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陈太丘与友期》是南朝刘义庆先生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世说新语》中的一篇。主要写的是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而友人迟到后与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发生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明懂事,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小故事中领悟做人的大道理。所以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的价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自学中积累重要文言词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3、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做一个守信的人,懂礼的人。【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品评人物风貌。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的价值。难点:评判“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就学习和了解了许多可以做我们榜样的孩子,比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他很机智也很勇敢。对了,还有“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他们不仅聪明早慧,且乖巧懂事,今天我们又来认识一位同样聪颖懂事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二、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齐读题目,思考“陈太丘与友期”是什么意思呢?“陈太丘”,即陈寔,因其做过太丘县令,故人称“陈太丘”。“友”,友人。“期”,约定。2、陈太丘与友人约定了什么呢?我们要认识的古代少年又是谁?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理解难懂字词,将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字音:“太丘舍去”的“舍”,“尊君在不”的“不”。)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难题。4、解释下列句中字词。(1)字音识记尊君在不“不”是一个(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词类活用友人惭“惭”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感到惭愧)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门外戏戏古义:嬉戏今义:戏剧,也指杂技。下车引之引古义:拉今义:引导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注意,照管(4)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知识拓展:对对方一般用尊称,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对己方则用谦称,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荆、贱内、犬子等。5、将小组存留的疑难字词提出并解决。6、默读课文,划出节奏停顿。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7、跟据所划节奏停顿,齐读课文。(二)解读文本,翻译课文。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回顾:留:人名、地名、物名、职称。补:补出省略的地方。换:用现代语言代替文言。加: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调:调整倒装句语序。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注:将文章分为6个小部分,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翻译。如出现翻译不确切的情况(包括关键字词意义解释错误,漏字,未补充省略成分,语序不当等)时,由本小组同学继续翻译。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b.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c.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d.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e.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f.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翻译过程中,解决省略主语句式的问题。)4、我们翻译了整篇课文,疏通了文意,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了吧?请同学概述。(三)了解人物,剖析性格1、思考下列问题,根据原文回答:友人不守信的表现是什么?“过中不至”友人发怒的原因是什么?“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辩驳友人的反应是什么?“友人惭”从中我们看出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板书)2、从友人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做人要讲信和礼,并且犯错了要勇于承认并且改正。3、反观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呢?聪明机智方正孝顺(板书)(四)合作探讨,慎思明辨虽然我们都觉得元方小小年纪便聪明懂事,但是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车引之”,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么做会不会显得任性而失礼了呢?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