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收藏网.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华夏收藏网.doc

华夏收藏网.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YPERLINK"http://www.mycollect.net/"\t"_blank"华夏收藏网>HYPERLINK"http://news.mycollect.net/"市场资讯>HYPERLINK"http://news.mycollect.net/info/List-1.html"市场行情>正文边荒上的民国遗迹HYPERLINK"http://news.mycollect.net/"\t"_blank"http://news.mycollect.net/2008/11/210:00:00浏览1341次HYPERLINK"javascript:void(0);"加入收藏走在古镇窄窄曲曲的旧街上,不时见墙体灰黑斑驳的三层四层的欧式小楼,兀然眼前。那棱角分明、曲线优美的立面装饰,风雨百年,还是那样的清晰。地方的文化人指点着说,这是国民党某副军长的旧居,这是某师长的楼房,这是舰长兄弟俩的旧屋。什么“伯庐”、“郑家园”、“愚园”、“杨家庄园”等,计计数目,十余处之多。如今才万许人,民国时期顶多千口,贴近中越边线的边荒小镇那良,居然能看到这么多的民国遗迹,着实令我有些吃惊。一进那良镇政府大院,已退休的那良中学程副校长和许老师就介绍说,这大院是民国时期的“愚园”,沈仲愚所建。原来园内建筑参差,亭台花木,颇见规模,现存旧迹不多,高楼耸起,一派新景象了。沈仲愚,字真生,1869年生于那良。20岁时外出求学,学业优秀。其侄沈荣石撰于1948年8月9日的《先伯父沈公真生事略》说,“及长,博览群书,精研六艺,工书能文”。沈仲愚,其妹嫁与刘永福长子为妻,有这层姻亲关系,1894年刘永福受命督办台湾军务时,用沈为文案,沈参加了清末抗日保台的斗争。“事略”还载:“斯时也,势孤援绝,当虎狼之势,公能辅刘将军鼓励士卒,田横五百,誓不偷生……经历大小百余战,支撑危局经年之久,公亦巨划不少也。”此可见当年沈仲愚爱国抗日英勇精神之一斑。解甲后,曾先后在芒街和东兴创办实业,并将盈余筑愚园于故里那良。愚园,历史在百年左右。据文史资料载,沈仲愚热心公益,曾发动那良居民积聚猪屎杂粪以支农,组织乡勇防匪,策划创办那良中学,与占越的法国官员交涉,为边民交往与贸易提供方便。好事做过不少。1923年任过几个月的防城县县长。倾向进步,暗中支持革命,愚园曾一度是我地下党的活动点,他以地方绅士身份积极救助我地下党蒙难的同志。想不到,眼前青山拥抱,白云当空,红旗猎猎的大院,居然蕴涵着历史文化不薄的一页。离那良街不远,已接近边界的饭河村(如今多写成“范河”)有杨鼎中师长的庄园。其父杨闰生,字南昌,晚清秀才,农商兼顾,有乐善好施的口碑。重视子女教育,大子杨鼎中从军后,官至国民党中将师长。庄园颇见规模。屋宇五间三进,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方形,占地1000平方米,四角炮楼高耸。眼前的杨庄园,人去楼空,周边荒凉,瓦面崩败,屋内草长,鼠窜蚁行,朽梁残砖狼藉。而其建筑大架势尚在,还能让人想象得出当年庄园一时之盛。据传,杨闰生有文才的好友曾为华居撰联:“南越向前朝,独岭钟灵增玉闰;昌期隆后代,饭河流水尽金生。”联首暗嵌“南昌”,联尾暗嵌“闰生”。边僻荒境,然而当日杨家庄园来往者虽难尽见鸿儒,看来也并非全是白丁。这座巨宅,解放后曾做过农场的办公室和村公所,改革开放之后,落实有关政策,早已归还杨家,只是看不到杨家后裔来修缮的痕迹,空园废弃边野,可惜了。青砖墙体,屋舍构架还见坚固,若能修缮,焕然一新,完全可以成为边线旅游的景观与宾馆酒店。庄园外有百年木棉一株,傲然挺拔30米高,春风送暖花期到,英雄花开万朵鲜,整株红棉,便化成中越边线上一柄烛照云天的巨大火炬,苍山变暖,白云着色,难寻的边陲奇观啊!至于国民党一级上将陈济棠留在那良的遗存,除了其祖父陈彩信在那巴的墓和其父母陈金益、邓慰慈葬棯孟岭的坟茔外,如今能看到痕迹的要数“车渡码头”了。1935年秋,陈济棠为了将其祖父遗骸从马路(今属东兴市管辖)的茅坡迁葬那巴,从防城至那巴110公里间,修了一条简易公路。途中要过防城江、那良江、那垌江,因此修建了三个车渡码头,防城江和那垌江的早已湮灭,只有那良江的车渡码头还在,位置就在如今的那良镇车渡街尾。长约20米,宽6米,是一段先平缓后斜入河面的混凝土路面。其实,陈济棠留下来的遗迹,主要的不在那良,而在防城。防城的父老乡亲说到陈济棠,多会首先想到他对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防城中学,谦受图书馆,防城医院(旧址在今防城第二人民医院),尉慈救济院(旧址在今市中医院)等。陈济棠咏防城的诗有一首写道:县属边疆壤接夷,文明水准似河低。完全小学无三校,简易初中只一跻。田作基金培士习,书藏万卷念亲题。百年化育乡邦计,成己成人两美齐。教育兴国,是陈济棠的重要思想。193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