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重点文言文教学与复习学案《石钟山记》学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2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课本重点文言文教学与复习学案《石钟山记》学案.doc

高中课本重点文言文教学与复习学案《石钟山记》学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课本重点文言文教学与复习学案《石钟山记》学案一、文学常识:1.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22岁和苏辙同中进士,谥文忠。曾任翰林学士,时人称苏学士;身为长子,人称苏长公,起弟苏辙人称苏少公。他在政治上主张慎重,反对王安石新法,但他历任地方官吏,对人民生计颇为关怀,卓有政绩。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在文学几个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在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北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在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其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由于屡遭贬斥,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二、基础要点1.重点实词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③空中而多窍(窟窿)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④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2.重点虚词(1)而: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业,而况石乎?(递进关系,更)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志(承接关系,不译)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夜,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转折关系,可是)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并列关系,不译)⑤徐而察之(修饰关系,地)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因果关系,因而)⑦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并列关系,并且)⑧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假设关系,如果)(2)焉: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在那里,句末语气词也可)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③微波入焉(代词,相当于“之”,这,指代穴罅)④如乐作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译3.古今异义①自以为得其实(古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义:实际上,副词)②空中而多窍(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③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古义:一种乐器;今义:计时器)④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古义:支流的入口处;今义:可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岸)④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古义:船工;今义:水军)4.通假字①扣而聆之(“扣”通“叩”,敲击)②南声函胡(“函胡”通“含糊)③至莫夜月明(“莫”通“暮”)④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5.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坐着船)②目见耳闻(目,用眼睛;耳,用耳朵)③以小舟夜泊(夜,在夜里)(2)名词活用做动词①微风鼓浪(鼓,鼓动,吹动)②而此独以钟名(名,取名、命名)(3)动词的使动用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6.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②余是以记之(介宾短语前置)(2)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3)介词结构后置句①得双石于潭上。②而大声发于水上。(4)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水中。(省略介词“于”)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省略宾语“之”)(5)判断句①此世所以不传也。②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六、创新能力训练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归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理为将,东向面朝吏,吏无敬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即行,代廉颇之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1.对“身.所奉饭者”、“所友.者以百数”、“尽以与.军吏”、“王以.母先言”四句中加点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亲身交友赠给由于B.亲自交友分给因为C.亲身结交分给由于D.亲自结交赠给因为2.对“东向面朝军吏”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赵括面朝向东,在早晨接见军吏。B.赵括在东边,军吏在西边,赵括让军吏们来朝见。C.赵括面向东朝见军吏们。D.赵括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朝见。3.对“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倘若有不称职的情况,我恐怕要受到牵连吧。B.就是有不称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