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石钟山记学案教案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石钟山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石钟山。背诵课文。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课文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揣摩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反对臆断、亲自考察的精神。明白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3、完成《导学》预习自测并把相关知识点落实到课文。4、《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5、实词析疑:鼓:①乐器.例.噌吰如钟鼓绝.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徐:慢慢的。与”疾”相反。适:往。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磔磔:见注释。罅:见注释。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吰者相应。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6、课文第一段知识点预习(“:”为解释及其用法,括号为注音)《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二、分析朗读1、放课文朗读录音2、朗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3、结合注解疏通第一段4.第一段写什么内容?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锐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明确]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三、拓展练习1.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