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宁化县东风小学陈珍玲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数量日趋增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了解我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新问题,总结和推广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此对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在调查的过程中我设计两份问卷调查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为尽可能的收集信息,分别向56位教师和843位学生发放不同纸质的围绕4个问题(①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总人数、托管情况等)。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包括安全、品行、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④学校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采取了哪些对策。)的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情况如下:我校现有学生843人,现有留守儿童211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学生数111人,母亲外出打工学生数27人,父母均外出打工学生数73人。留守儿童托管情况:单亲监护学生127人,隔代托管学生62人,亲属托管学生22人。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原因。由于“打工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由单亲监护,隔代托管或亲属托管。父母的外出务工,给这些“留守孩”心理上留下阴影,他们感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缺乏安全感,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心理上存在自卑、孤独的倾向,不愿与人沟通和交流,行为处事偏激,学习成绩不理想。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原因是:1、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大多数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大部分留守儿感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家教十分薄弱。同时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孩了产生不良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2、“双休日”影响学生成长。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另一方面,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3,亲情缺失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培育。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有高兴的事无人共享,有了伤心事、恼心事无处诉说。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甚至产生仇视心理。4,不良品行危害孩子的正常发展。家庭教育缺失,在生活上没有周到的照顾,缺乏父母的严格管教,部分“留守孩”养成了自由散漫、懒惰的习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学习成绩较不理想。少数“留守孩子”厌学、逃学,乱花钱,爱上网,甚至有偷窃行为等,成了“问题孩子”。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二、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采取的对策。针对我校“留守孩子”普遍存在的家教薄弱、亲悄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突出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强“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留守孩”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留守孩工作的领导与研究。每学期要进行一次“留守孩”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举办一次“留守孩”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孩”教育管理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2、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子表彰、奖励。同时,对“留守孩子”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表彰。3、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少儿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爱。4、认真摸查,建立“留守孩子’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开学初班主任对班级留守孩进行认真摸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到“二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实际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并为每个“留守孩子”建立了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5、充分利用《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从小讲文明、懂礼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生活的首要任务。在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作用。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