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干支纪日法1定义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9Z-8YIx20BRcrbwnYHnvkXA0lce25bcWw_SD7Fvoka66Y7edvxnekbp-BKUnR7I#"“干支纪日法”是使用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33894.htm"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它与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31508.htm"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763379.htm"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1]2来历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9Z-8YIx20BRcrbwnYHnvkXA0lce25bcWw_SD7Fvoka66Y7edvxnekbp-BKUnR7I#"古书相传,黄帝时代有位大臣,名叫大挠,此人“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意思是说干支是由大挠最先创作的。实际上,这只是传说。从古代的史实看来,干支和干支纪法的产生也如同“火”的发现一样,是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并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也不能划清于某个时代。从殷墟甲骨片中文字已有干支象形(如右图),殷代帝王也多用天干的名字,作为他的代号,所以殷朝已有干支毫无疑义。[1]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786.htm"干支纪日从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6560.htm"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27201.htm"春秋时代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截止2013年6月已确切知道:从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27201.htm"春秋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601498.htm"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84359.htm"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1912年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77262.htm"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干支纪日法,百年来也未错乱。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1]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二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3换算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9Z-8YIx20BRcrbwnYHnvkXA0lce25bcWw_SD7Fvoka66Y7edvxnekbp-BKUnR7I#"公元纪日换算成干支纪日公式:G=4C+[C/4]+5y+[y/4]+[3*(M+1)/5]+d-3Z=8C+[C/4]+5y+[y/4]+[3*(M+1)/5]+d+7+i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若为1月、2月则当前年份减一),M是月份(若为1月、2月则分别按13、14来计算),d是日数。奇数月i=0,偶数月i=6。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计算时带[]的数表示舍去小数点后的数字取整。例如:查2011年1月18日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G=4*(21-1)+[20/4]+5*10+[10/4]+[3*(13+1)/5]+18-3=160除以10余数为0,天干的第10位是‘癸’。Z=8*20+[20/4]+5*10+[10/4]+[3*(13+1)/5]+18+7+0=250除以12余数为10,地支的第10位是‘酉’。答案是:2011年1月18日干支日是癸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