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中古典诗歌的教与学我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灿若繁星。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传承积淀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从《诗经》到《离骚》,从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文学内容广博文学体裁多样雅俗兼具,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都可堪称是一座艺术的高峰一朵艺术的奇葩,雄伟而瑰丽。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见,古诗歌教学对现代中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初中古诗歌教学的现状却让人难以乐观。很多学生,提到古文古诗的学习就兴趣索然甚至有些反感,不知道咬文嚼字的学习那些“之乎者也”到底有多少用?很多教师,一提到古文古诗教学就满是困惑,不知道在教学上是重文学鉴赏阅读还是重字词落实,是重情感人文熏陶还是重工具技巧,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心驰神往?因此,深入研究探索古诗歌教学,提高其教学效率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一、初中古诗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该由“背诵”转向“审美”在绝大多数初中语文老师心中,初中古诗歌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十分模糊的,甚至是十分尴尬和无奈的。这主要源于考试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的要求是“背诵大纲规定的古诗文”。由于古诗歌在中考中的“默写”要求,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是“能默写”,从而忽略了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正是这种“功利”的目标定位导致了大多数语文老师在古诗歌教学上思考不够、研究不深。简单的“默写”要求显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让老师们重新审视古诗歌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就是,不能简单机械地背诵,而应该在“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过程中理解记忆,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兴趣爱好,使青少年能够感受到古诗歌特有的美感(如音韵美、修辞美、想象美、意境美、情感美等等),从而从古诗歌中吸取丰富的文化营养,学习和体验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简言之,就是要把古诗歌教学的功利目标和审美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自觉完成背诵默写的教学任务。至于审美目标的设定不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不同诗歌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审美感知内容。二、要做到“知”“情”结合首先,教师应该做到——有章可循,明确教学要点。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一个教师能给与什么。所以,同样,在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有章可循,而这个“章”就是我们要遵循《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明确自己的教学要点是什么,也就是我们要明确的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其实,诸如很多文言名篇都具有很强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及大量的唐诗宋词,在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上也有起到传承的作用,如果一味的盯着字词句,把学生学习固定在背诵和翻译上,那不是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创新性与思辨能力吗,取而代之的是把学生当作记忆存储的工具,而教学也就继续回复到“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理念上来了。这无疑是教学改革的败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重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文言文的文本内容。在知识点落实的同时,把课文内容作为重点来剖析解读。其次,知人论世,由此及彼——重视对课文相关材料的引申,加强知识的迁移与开拓。相对于现代文而言,古文在语意表达上显得艰涩,让学生感到头疼,关键还在于学生觉得学古文没有实用性而且晦涩难懂,不知所云。但同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对故事很感兴趣,记得在讲现代文演讲这个专题时,我给学生讲了古代一些巧善辞令的说客,如苏秦张仪等人的一些事迹,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在学到文言文的时候我就很注重课文背景信息的传达,在古诗词单元的时候,我让学生谈李白说杜甫讲李煜话易安,我要让学生看到文学史上全面的诗人词人和他们的人生,“言为心声”,很多诗词是作家的心境的体现,然后去感知他们诗词中或豪放或沉郁或婉约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鉴赏诗歌表达上的独到的艺术特色,做到情感先入知识紧跟的教学方式。当然,除了诗人生平背景的介绍之外,更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我给学生介绍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或者不同诗人对于同一题材的抒发,做诗词的比较阅读。特别是在统合教学法的指导下,能让学生大容量的学习诗歌的同时,更能从诗歌的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古诗中来找出主要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特点,从而概括诗歌的主旨,继而再对诗歌表达上“叠词”运用的回顾和分析,既能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而且也能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从而对比阅读同样题材下的不同意境,让学生自主的鉴赏阅读,应该说取到了一定的效果。再者,真正体现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