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矛和盾的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矛和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矛和盾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教学流程:一、看图导入,揭示内容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中的两个人在干什么?他们的手中拿了两样古代的武器,你们知道这长长的叫什么吗?(矛)那圆圆的叫什么?(盾)矛是用来干什么的?盾又用来干什么?(相机板书:进攻,自卫)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矛而没有盾,会怎么样呢?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盾而没有矛,又会怎么样呢?现在就有一种武器,它既能像矛一样进攻也能像盾一样防守,那就是坦克。(出示玩具坦克)(板书:坦克)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来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补充完整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2、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其它同学吗?(自由说)3、老师也有一些词语要提醒大家读好。(出示词语卡片,带读)4、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带入课文,齐读课文。读完了,有什么收获?三、细读课文,交流感悟(一)学习课文2——3自然段1、我们知道矛可以进攻,盾可以防守。发明家为什么还要去发明坦克呢?书上是如何介绍的?着重指导“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2、同桌之间用动作演示。一手拿书当盾,一手拿笔当矛。3、就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到了什么?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那对方的矛就再也戳不到我啦!”(先对盾的不满,后来想到盾可以改变而喜悦)5、假如是你,你还会想到其它的好办法吗?6、发明家的主意确实很不错,盾经过改进成了一个“铁屋子”,发明家钻到了解铁屋子里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戳不破铁屋子,自然也刺不到他。可是,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比赛场上,对方见他缩在里面是不是就不打了呢?肯定还会用别的办法来对付他!想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7、是啊!这样下去发明家一点儿获胜的机会也没有!8、出示句子“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理解句意(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这时发明家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矛”就是从洞里伸出的“枪炮”,可以进才攻。2、利用玩具坦克,大致讲解坦克的基本部件。3、小结:经过发明家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坦克终于诞生了。(三)过渡:这辆坦克的威力可真大呀!1、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辆坦克到底有多大的威力?2、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3、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坦克是发明家根据矛和盾造出来的。可它却比矛和盾的威力大多了,为什么呢?(板书:合二为一)4、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带橡皮头的铅笔的发明过程。(四)学习第6自然段过渡:由此可见(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句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有它的优点,也有一些东西有它的不足之处,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动动脑,想想你想发明什么?2、想发明的写成一篇短文。五、总结全课,鼓励学生在这节课上,有许多同学的表现非常好,被评为“朗读明星”、“智慧明星”、“积极发言明星”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明星”们的优点集合到自己的身上来,老师相信你们以后的表现会更加出色的。矛和盾的教学设计2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复习酸和碱的性质,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及中和反应的实质;2)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课件,学生复习知识点,创设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酸和碱的'有关知识,二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有关知识。本节课主要复习酸和碱的性质学情分析学生在新授课中已基本了解酸和碱的有关知识,但还没能系统掌握,学生有兴趣和欲望掌握本部分知识。教学重点1、酸和碱的化学性质。2、中和反应的实质。教学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中和反应实质的归纳整理教学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网络课件教师活动1、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分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