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教根本属性论文一、历史回顾:中国高职教育属性的演变1.突出高等教育属性、忽视职业教育属性阶段。1980年,一批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特点而明显区别于当时普通高校的地方职业大学诞生,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式起步。这一时期,由于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高职教育没有摆脱学科型培养模式的影响,没有自己的特色,相当一部分职业大学不安于现状,极力向普通高等学校靠拢,加上国家政策不配套,结果多数学校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专科,或者说,办成了“压缩饼干式”的本科。2.突出职业教育属性、忽视高等教育属性阶段。这一阶段是高职教育地位确立与跨越式发展阶段。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通过“三级分流”建立初、中、高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确定了以通过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改革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精神的“三改一补”方针。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当年开始的全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迅速增长为主要标志,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到2006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为1147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293万人,超过了普通本科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为796万人,接近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这一时期,高职院校把培养目标调整为高级应用性人才,并通过借鉴北美CBE职业能力教育模式,确定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设置到培养目标,从教学设计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逐步体现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突破了本科“压缩型”教育模式,初显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学科本位”观念逐渐被“能力本位”观念所取代,很多高职院校为了防止高职教育重蹈本科“压缩型”覆辙,而对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予以舍弃,对专业理论知识尽量压缩,导致其教学内容过于职业化,使学生缺乏继续深造的理论基础和后劲,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3.突出职业教育属性、重视高等教育属性阶段。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共同组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2010年9月,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即“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这次会议还明确提出,“下一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举措都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从外延扩展逐步转向内涵建设,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向综合能力培养,进一步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职教育界在层次和类型问题上的争论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再成为讨论的焦点。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既然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突出其高等性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二、高等属性———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有关高职教育属性的观念演变过程,反映出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其根源在于对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问题———“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深刻理解和理论诠释。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它培养的人才同属于高等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既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但又以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层次的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准。如果忽视这一层级特征,将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出现偏差,难以与中职教育、社会职业培训区别开来。当前,高职院校在以进一步彰显职业性为突破口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职业教育的层级性,对高职教育培养规格的定位出现偏差。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经验层面的习得,忽视策略层面的提升;在知识的传递模式上,以“隐性到隐性”为主,更多地关注职业行动经验的习得和形成,忽视系统化、规范化的客观知识即显性知识的构建,结果难以实现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以及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