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导则_27页_村庄布局.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7.2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导则_27页_村庄布局.doc

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导则_27页_村庄布局.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导则(试行)目录TOC\o"1-2"\h\z\uHYPERLINK\l"_Toc154826713"目录PAGEREF_Toc154826713\h0HYPERLINK\l"_Toc154826714"第一章总则PAGEREF_Toc154826714\h1HYPERLINK\l"_Toc154826715"第二章村庄布局PAGEREF_Toc154826715\h3HYPERLINK\l"_Toc154826716"第三章公共设施PAGEREF_Toc154826716\h10HYPERLINK\l"_Toc154826717"第四章住宅PAGEREF_Toc154826717\h13HYPERLINK\l"_Toc154826718"第五章基础设施PAGEREF_Toc154826718\h15HYPERLINK\l"_Toc154826719"第六章景观环境PAGEREF_Toc154826719\h19HYPERLINK\l"_Toc154826720"第七章主要技术指标PAGEREF_Toc154826720\h20HYPERLINK\l"_Toc154826721"第八章附则PAGEREF_Toc154826721\h21HYPERLINK\l"_Toc154826722"附件:河南省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PAGEREF_Toc154826722\h22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一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发〖2006〗1号)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加以推进,促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制定《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对我省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特制定《河南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1.2适用范围1.2.1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1.2.2鼓励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单独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进行规划建设,不能单独编制规划的村庄按照本《导则》进行规划建设。1.2.3村庄是否单独编制建设规划应由县(市、区)村镇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有关乡镇规划的要求,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确定。规划撤并的村庄不需编制村庄规划,有条件的可编制村庄撤并计划。3基本任务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乡(镇)总体规划(含乡镇域规划)所确定的村庄规划建设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行政村域内村庄建设的规模、范围和界限,对村庄建设进行综合布局和规划协调,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规划期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1.4规划依据1.4.1乡镇总体规划(含乡镇域规划);1.4.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1.5规划范围村庄建设规划宜以行政村范围进行规划,若是多村并一村的,宜以规划调整后的行政村范围为规划范围。居住分散又不宜集中的自然村,可单独规划。1.6村庄建设规划原则1.6.1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积极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进城、进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1.6.2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整治、扩建为住,以新建村庄为铺。所有集中所建和新建的村庄应统一规划、分布实施。1.6.3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1.6.4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事实求是,量力而行。1.6.5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他非耕地进行建设。1.6.6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1.6.7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免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路展开布局。1.6.8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布置,突出地方特点。1.6.9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1.6.10住宅建筑应尊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