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后齐时代民间表演艺术稽考后齐时代民间表演艺术稽考**(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秦汉时的齐国(郡)史称为后齐,历时400多年,且临淄一直为其都城。这一时期,不仅在经济等诸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民间表演艺术也出现了繁盛景象。这种景象主要反映在汉墓中的画石像及乐俑之中。其中不仅有综合类的乐舞杂技“百戏”,也有相对独立的器乐“鼓吹”和民间歌舞,以及相和之类。[关键词]后齐时代;民间表演;繁盛景象;发展齐国作为汉代的诸侯国(郡),历时400多年,且临淄一直为其都城。对比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秦汉时的齐国(郡)史称为后齐,所以我们将齐国在汉代的表演艺术亦称为后齐表演艺术①。后齐表演艺术的状况,多载于《史记》、《汉书》、《后汉书》和《西京杂记》之中。但由于当时高度的中央集权制所致,所以上面史书中的主要篇幅,是反映帝王、宫廷、京都和周边地区的乐舞事件,而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齐国民间表演艺术记录颇少。因此我们不得不借助考古史料予以补充。原因众所周知,汉墓中的画石像及乐俑是后齐民间表演艺术文化的有形载体,它所表露出来的文化现象,是当时社会文明的真实写照。所以,以其洞察后齐民间表演艺术的状况,既真实又可靠。这正如有专家所说:“山东的乐舞百戏画像石,正是临淄富而实的写照。”后齐民间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它不仅有综合类的乐舞杂技“百戏”、也有相对独立的器乐“鼓吹”和民间歌舞,以及相和之类。下面,就让我们以齐国故地出土的汉代有关文物来印证一下后齐时代民间表演艺术的繁荣景象。一、后齐时代的民间表演艺术(一)百戏产生于秦汉时期的表演艺术“百戏”,在民间广为流行,是乐舞、杂技、魔术的总称。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称谓,在汉代、南北朝、北宋时期分别被称为“角抵戏”,“散乐”,“歌舞百戏”。从元代开始,“百戏”又被分为“乐舞”和“杂技”两种形式。不过,在后齐时代仍多称其为“百戏”。百戏的部分节目如下:角抵,秦汉期间的一种技艺表演,二人头戴牛角相抵,犹如现在的“摔跤”。起源于战国。秦称“角觗”,汉时加入乐舞,称“角抵戏”,并与“百戏”通用。宋元称“相扑”或“争交”(《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山东临沂白庄出土的汉帛画中有展示。蚩尤戏,系始于秦汉时期的一种民间乐舞。在民间传说中,蚩尤是东方九黎族首领,性情残暴,常常到处作乱,后被黄帝打败。当时其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地带。黄帝联合炎帝出师征伐时,他们曾以角抵人(《史记·乐书》),后百姓为庆贺胜利,便装扮成蚩尤的样貌来舞蹈。寻撞,犹如现在杂技表演中的“顶竿”。东汉《西京赋》中已有记载。其表演,在现存的汉画像石中是这样描绘的,一人头顶一长竿,另有一至三人沿竿而上。有的还有一人在竿顶上作倒立动作。山东安丘董家村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有寻撞、跳丸飞剑的画面。扶卢,又名“侏儒扶卢”,韦昭根据《国语·晋语》的记载注释云:“扶,缘也。卢,矛戟之柲。缘之以为戏。”柲音必,即柄。由此得知,扶卢与寻撞相似。冲狭,犹如现在杂技表演中的“钻刀圈”,不同之处在于,冲狭所钻的刀圈是用竹席卷成的。东汉张衡《西京赋》中已有记载。薛综在解释“冲狭”时说:“卷簟席,以矛插其中,技儿以身投从中过。”燕濯,该节目也在《西京赋》有记载,薛综解释道:“以盘水置前,坐其后,踊身张手跳前,以足偶节逾水,复却坐,如燕之浴也。”跳丸,即手技,现在杂技节目中仍有表演。汉时的“跳丸”,即表演者两手快速地连续抛接若干弹丸。除此之外,还有抛掷刀剑的,现存汉画像石中有跳六丸者。走索,对于“走索”,东汉薛综解释:“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絙者也。”由此得知,“走索”,即现代杂技节目中的“走钢丝”。吞刀、吐火、兴云喷雾,“吞刀”、“吐火”与“兴云喷雾”都属汉时民间魔术节目。有时打场单独表演,而更多的时候是纳入《百戏》中,配合其它乐舞杂技进行表演。比如,《东海黄宫》中就有兴云喷雾。总会仙倡,是人们戴着假面扮演成各种神仙、猛兽等角色,模拟真实场景进行表演的大型歌舞。这是个气势恢弘的节目,据东汉张衡《西京赋》记载,该节目的大致情况如下:“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委蛇。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靡靡。复陆重阁,转石成雷,霹雳激而增响,磅磕乎天威。”东海黄宫,“东海黄宫”是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百戏节目,颇具“角抵戏”特色。讲述的是一位东海人名曰黄公。他在年少时擅长兴云喷雾等法术,该法术能降蛇服虎。但是,到了他年迈体衰的时候,其法术却失灵了,结果被老虎所害。李尤所记的《戏车高撞》、《驰骋百马》、《乌获扛鼎》、《陵高履索》等,也都在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展现。(二)器乐·鼓吹鼓吹是以吹打乐器为主的一种演奏形式与乐种。兴于我国西北民族,盛于汉代,流传至魏、晋、南北朝。明清时期始称“吹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