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滕王阁序《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鹤楼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唐永徽四年(653年),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名传千古。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星移物换,人世沧桑。滕王阁迭废迭兴达28次之多,1989年10月第29次重建落成。重建的滕王阁,巍然屹立于赣江之滨。新阁仿宋代建筑,高57.7米,共9层,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碧瓦重檐,层台叠翠,以其特有的雄姿迎接八方来客、四海宾朋。都督阎公大宴滕王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公大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jué左右惊顾)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神童。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关于骈文读:了解骈文的诵读特点1、翼轸(yìzhěn)2、襟(jīn)三江3、鹤汀(tīng)4、凫(fú)渚(zhŭ)5、川泽纡(yū)6、孤鹜(wù)7、樽(zūn)8、迥(jiŏng)9、盛筵(yán)10、梓(zĭ)泽11、襜(chān)帷12、睢(suī)园13、瓯(ōu)越14、骖騑(cānfēi)15、睇眄(dìmiǎn)16、棨戟(qǐjǐ)17、披绣闼(tà)18、叨(tāo)陪鲤对19、遄(chuán)飞20、命运多舛(chuǎn)整体把握理清结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讨论:文章可分为几部分?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按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研读第一段第一段(小结)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打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房屋遍地,有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2、这一段都描绘了哪些景?3、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可从景物描写的视角、顺序、方位等方面进行分析)色彩变化之美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祥和富庶,人鸟共乐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呢?王勃又会如何呢?第三部分“于中天”“于暇日”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远望长安(沉落)到夕阳之下,遥看吴郡(隐现)在云雾之间。地理形势极为偏远,南方大海特别幽深,(昆仑山上)天柱高耸,(缈缈夜空)北极远悬。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为迷路游子悲伤?浮萍流水,偶然相逢,全是客居他乡之游子。怀念着宫门而不能看见,在什么年月(才能)(像贾谊)到宣室侍奉君主(一样回朝为官)?登高望远,人们都不免感叹人生短暂、人之渺小。在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王勃的兴致盎然并未持续多久,他很快就“兴尽悲来”,他为了什么而“生悲”呢?写宴会盛况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啊!时运不顺畅,命途多坎坷。冯唐(那么)容易衰老,李广(那么)难得封侯;把贾谊贬谪到长沙,不是没有圣贤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角避居,难道缺乏清明的时代?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所(能够)依赖的(是):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年纪老迈(情怀)应当更加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的时候改变自己的坚定心愿?境遇艰难(意志)将要越发坚定,不会减弱直凌青云的(崇高)志向。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喝贪泉的水却觉得清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却依然欢乐。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