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docx
上传人:小多****多小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docx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2022-04-0404:00:02小编:admin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学情分析】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教学设计思路】:“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1.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回忆上节课课文的中心内容,从而导入本文的中心。2.直接出示本课的重点,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指名读,学生自读,,在读中质疑,并提示学生仔细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再自读课文,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结合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文包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四、积累拓展,情感迁移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3、作业中让学生制作书签并赠送朋友,旨在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友情的理解。20XX年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观摩)清平乐·村居是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