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历年高考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本节我们需要重点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及特点、产生的原因、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及特点(一)含义:1、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此制度始终伴随两对矛盾:①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②中央与地方矛盾(二)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2、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3、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产生的原因(一)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需要。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二)社会根源: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三)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四)从地理角度看:(可与雅典比较得出)背靠大陆,腹地开阔,适于农耕,易于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故相继建立了专制主义帝国。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韩非子商鞅变法(二)确立:秦朝1、前提:秦朝统一中国(1)背景:客观需要(必然性)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理论主观可能(可能性)①国家实力: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强劲②个人因素:嬴政的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选修四)(2)经过:①先统一六国(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②扩大统一北:击匈奴,收河套,筑长城、修“直道”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开灵渠、设四郡西南:控制西南夷,开“五尺道”,归入中央(3)意义:①结束分裂割据,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符历史发展趋势②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融合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巩固政权的措施措施影响政治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利于……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交流与发展文化思想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利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发展;摧残文化,钳制思想民族关系(边疆)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奠定基本疆域交通等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弛道、直道、人工渠道等)促进交通发展,利于政令通达和各地交流,维护国家统一3、梳理总结: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表现(1)完备的中央官制①皇帝制度:制度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政治决策的特点:独断性和随意性②三公九卿制、朝议制度(自学)(2)地方行政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①出现:春秋战国②全面推行:秦始皇—李斯—废分封制,行郡县制特点:A、郡直属中央B、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影响: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三)巩固:西汉1、中央行政制度:内外朝制度2、监察制度:(1)中央:御史大夫(自学)(2)地方:刺史制度①创立者:汉武帝②概况:全国设13个监察区(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③职责:监察地方高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选官制度:察举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1)西汉初:郡国并行制(2)后:郡县制-州郡县制(东汉)(四)完善:隋唐1、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1)各省部职责:(2)特点:①相权一分为三,君权独尊;②行政效率提高2、监察制度:御史台(自学)3、选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实质是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1)时间:隋朝-清朝(1905年废除)(2)选官的方式及依据:自上而下的考试//考试的成绩(学识)(3)发展演变:从明朝开始“八股取士”(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加以限定)(4)评价:积极: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统治基础②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及文化素养,有利于效率提高③促成了读书风尚和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⑤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学(诗歌)和艺术(如书法)的繁荣局限: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4、地方行政制度:道-州-县(五)加强:宋朝(“一参二府三司”)(1)设中书门下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长官简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