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二、专题内容解析(一)沁园春·长沙1、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于深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2、内容:上片:重写景,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看到的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先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接着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抓住“富有生命活力”这一总体特征来描绘,为下面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最后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3、情感:,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出了诗人主宰山河的壮志。4、艺术特色:(1)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所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yīngjīchángkōng)”与“鱼翔浅底”是动态的对比,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与被诗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万类”的自由与民生的压抑是暗比。(2)语言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以“万”言山之多,以“遍”写红之广,“击”字形象地写出了雄鹰矫健的身姿,“翔”则生动地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二)致青年公民1、体裁: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2、内容情感: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时代精神的光芒,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生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3、艺术特色: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zēngqiáng)了音乐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三)相信未来1、背景:本诗写于1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回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2、内容情感:诗的第1、2两节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诗人选择了“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等意象,揭露了现实的残酷。尽管这样,“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是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体现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的情感。第3节诗人用“我要……”,“我要……”,体现了一种年轻的豪情,一种可以冲破(chōnɡpò)一切、不可阻挡的锐气。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第4至6节表现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最后一节是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四)六月,我们看海去1、思想情感:诗歌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它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青春和生命的渴望。2、艺术特点:(1)运用“听觉想象”体会青春的活力(2)具有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语言声调,一种节奏主要由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cíyǔ)来显示(3)语言组合巧妙。本诗语言巧妙的组合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五)十八岁和其他1、思想内容: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2、结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每个小标题是一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与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línlíjìnzhì)。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向孩子指出在两代人的冲突中,许多做父母的“错”依然是出于对子女的关怀;二层为孩子分析在两代人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