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毒的病因病机发展的病理过程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3位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消渴是以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味甜、形体消瘦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消渴的病因主要归于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等因素。传统理论认为消渴的病机为阴精亏虚、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然历代医家也提出许多不同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学说:阴虚燥热论,肾虚论,火热论,气虚论,脾胃论,瘀血论,情志致病论。本文试从“毒”的角度论述糖尿病的病因病机。1毒的定义及特性毒的本义指毒草,《说文解字》载:“毒,厚也,害人之草。”在古代,毒被广泛地引申运用,指苦痛、或危害、或毒物等。毒在中医学中主要包括4方面内容:一是泛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偏性和峻烈之性,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二指病证,如疔毒、丹毒等;三指治法,如拨毒、解毒等;四指发病之因,即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各种致病因素,即毒邪,如《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古书医言》载:“邪气者,毒也。”现代毒物学认为,凡是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某些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病理状态,就称该物质为毒物[2]。毒邪分为外毒和内毒。外毒是指由外而来,侵袭机体并造成损害的一类病邪,主要指邪化为毒或邪蕴为毒,前者指六淫过甚转化为毒邪,后者指外邪内侵,久而不除,蕴积成毒。一些特殊的致病物质亦属外毒的范畴,如气毒、水毒、药毒、食毒、虫兽毒、漆毒等。内毒是指由内而生之毒,系由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紊乱,使机体内生理和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于体内而化生。内毒多是在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既是原有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既能加重原有病情,又能产生新的病证[3]。毒邪具有骤发性、广泛性、酷烈性、从化性、火热性、善变性、趋内性、趋本性、兼挟性、顽固性等病理特性,其致病具有虚、郁、瘀、痰、湿、燥热等特点,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这些致病因素可在病变的一定阶段同时并存或相继出现,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错综复杂[3]。2毒与消渴毒邪为病,其性暴戾,伤人较甚,顽固而缠绵,且易兼挟为病,这与糖尿病病势深重,缠绵难愈,变证复杂,有遗传性等临床特点相吻合。毒邪导致消渴可分为4种:热毒致病,瘀毒致病,痰毒致病,湿毒致病。然而消渴的发生发展较为复杂,在临床上多为内外合毒,热、瘀、痰、湿毒常常兼挟而为病,现分述如下。热毒致病早在《内经》就提及热毒可致消渴,后世也有论述。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消渴》认为消渴乃嗜酒之人“饮啖无度,……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所致。《千金方》载方众多,黄连丸、猪肚丸治消渴沿用至今,并明确指出:“内有热气者则喜渴也,除其热则止,渴兼虚者,须除热而兼宜补虚,则病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共载方74首以治消渴,用药100多种,主要为清热养阴生津,其次为补气益肾。其代表方黄连丸由黄连、生地两味药物组成,一味清热解毒,一味清热养阴,奠定了热毒致病说的理论及临床基础。热毒致消渴之源有三:一是过食肥甘致胃肠积热为毒,内耗津液。如《素问·奇病论》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二是七情不畅,肝郁气滞血瘀转为热毒;如《灵枢·五变》谓:“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月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三是外感六淫入里化为热毒。如《灵枢·五变》谓:“余闻百病之始期,必生于风雨寒暑,外循毫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热毒”在糖尿病中的发病机制是热毒消灼津液。消渴初起阴精亏虚,郁久化热为毒,热毒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则三消俱现,阴精亏损愈甚,则消渴之症愈甚,易生变证。瘀毒致病消渴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病理过程,其瘀毒的形成与气血阴阳亏损等密切相关。素体阴虚者,阴津亏少,血脉失于充养,阴虚内热,煎灼津液阴血,血液凝滞,运行不畅;且阴虚则气无所附致气虚,气虚无力鼓动血行,故气阴两虚,瘀血阻滞,积聚于脉络,郁而为瘀毒。“久病多瘀”,糖尿病无论是本病,还是并发症,瘀血均贯穿始终。消渴初期阴虚燥热,耗津灼液,血涩而滞行,易形成瘀毒;而瘀毒又可致渴,致病情进一步加深、加重。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发渴》中曰:“瘀血发渴者,水津之生,其根于肾……有瘀血者,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是以发渴”。“瘀毒”在糖尿病中的发病机制是瘀毒阻滞脉络。消渴初起阴虚内热,耗伤津液,气虚血瘀,郁而成毒;瘀毒既成,则脉络受阻,气滞血瘀,运行不畅,津液失布,致消渴之症更甚,继而诸症悉重,变证丛生。痰毒致病“百病多由痰作祟”、“痰为百病之母”、“肥人多痰”,糖尿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