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设计题目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总课时2学校长岗中学教者年级八年学科物理设计来源自我设计教学时间2011-10-8至2010-11-1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平面镜的应用学情分析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但是对成像的规律及特点并不一定很清楚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能力目标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三、德育目标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课前准备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教学流程分课时环节与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源准备□评价○反思第一课时导入5新课25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做法:边示范边讲解.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教学流程分课时环节与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源准备□评价○反思第一课时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学生分组实验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生]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学生分组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教学流程分课时环节与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源准备□评价○反思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4.应用知识[讨论]身高1.6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解答](1)像高1.6m,像离镜0.5m.(2)人后退0.5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m.(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