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际金融管理案例《国际金融案例》李富有等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国际金融案例》米希尔A.德赛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王跃生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国际金融案例》迈克尔·H·莫菲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微观篇第二章跨国经营的国际金融环境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中信泰富於香港注册成立,现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是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1986年,荣智健进入中信香港任董事总经理,后任中信泰富集团主席。在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出的中国100名超级富豪中,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曾名列榜首。2009年,荣智健因投资外汇巨亏而辞去中信泰富集团主席。常振明接任主席兼总经理。2008年10月20日,中信集团在香港的子公司中信泰富发表公告称,为对冲澳元升值风险,锁定公司在澳洲铁矿项目的开支成本,中信泰富与香港的银行签订了四份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其中三份涉及澳元,最大交易金额为94.4亿澳元。这起外汇杠杆交易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澳元的走高而引发。据了解,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IRON的铁矿项目,该项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中信泰富直至2010年对澳元的需求都很大。为了减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因此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令中信泰富损失最为惨重的,是其中一份澳元外汇合约。按照合约内容,中信泰富需每月以固定价格用美元换澳元,合约2010年10月期满。双方约定的汇率为澳元兑美元1:0.87。如果澳元汇率上涨,中信泰富即可赚取与市场汇率的差价,但汇率上涨到一定程度,合约将自动终止(KnockOut),即合约盈利上限是锁定的;但如果澳元汇率下跌,根据双方的约定,中信泰富不仅将蒙受约定汇率与市场汇率的差价损失,而且还受合同约束需加倍买入澳元,其损失也将成倍放大。由于这一产品的高杠杆性,中信泰富按合同的最高交易金额高达94.4亿美元,而风险没有下限。在极端情况下,比如澳元兑美元汇率跌至1:0,这94.4亿澳元将全部化为灰烬。相反,中信泰富的收益则有明确的上限。尽管公告没有披露终止合约机制的汇率触发点,但明确表示,通过这一合约中信泰富最多也只能赚取5350万美元。但是,到此事件爆发时为止,中信泰富因这次外汇杠杆交易损失已经高达147亿港元。中信泰富所投资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此次中信泰富的澳元套期保值损失,最终令荣智健(LarryYung)2009年4月8日辞去了中信泰富(CiticPacific)董事局主席一职。中信泰富澳元保值损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训:首先,公司在外汇风险管理上应作出正确的决策。虽然套期保值是外汇风险管理常用的方式,但是风险管理存在着成本,特别是一些风险较大的保值方式,不恰当的对冲策略有可能得不偿失。如果外币波动性不大,采取这种消极的管理策略未尝不是好事。但在具体实施风险管理前,应制定经董事会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而中信泰富既没有一个可操作的风险管理政策,外汇远期合约也没有得到董事会的批准;其次,在外汇风险保值中要清晰界定保值与投机。由于套期保值能带来巨大收益,所以一些企业签订外汇衍生合约往往带有投机的动机,而且为了提高收益性,经常使用杠杆操作,一旦失败,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中信泰富签订的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TargetRedemptionForwardContracts)投机目的大于风险管理目的。第一,一旦签订这种合约,公司能够获得的利润是有限的,但是损失却可能是无限大的。因为合约并没有规定损失下限,倘若汇率降到很低,企业必须以很高的价格买入比合约规定的数额多很多的外汇,损失是无限的;第二,合同条款的规定使得对冲的数额可能超过实际需求。根据中信泰富的公告,至2010年所需澳元是16亿,项目运营期间(25年)每年开支至少10亿澳元。如果中信泰富签订的合约只是一般的远期合约,那么以高价买入的澳元可以直接用作支付,相对损失较小,但合约规定一旦损失要买入更多澳元,使得企业不得不以高成本买入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多余的澳元,造成的损失更大;第三,因为签订的合约是每月结算的,所以汇率的短期波动性比汇率的长期走势对中信泰富的损益影响更大。2008年签订合约后,由于澳元不断贬值,企业被迫在每个月接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