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度平南小学创建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规划.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9—2010年度平南小学创建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规划.doc

2009—2010年度平南小学创建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规划.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9—2010年度平南小学创建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规划和谐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零缺陷”服务质量文化的实践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和谐优美、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创建特色品牌学校,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提升内涵,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为此我们特制定2009—2010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规划。指导思想本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上海市普教系统文明单位(和谐校园)测评指标体系》精神。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构建学校“零缺陷”服务质量文化的实践研究,以精品教育为己任,以学校发展为根本,办老百姓满意的学校。创建目标通过两年的创建,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凸现学校在创建过程中的亮点和特色,以“零缺陷”服务质量文化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为载体,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重视过程、讲究实效。通过创建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人文与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校园,为师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平台、创设空间。组织机构以校工会为创建市“和谐校园”的主要负责、协调部门,学校党组织、行政高度重视,予以思想、组织的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各部门齐心协力,实施和落实“和谐校园”的创建工作。学校成立市“和谐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小娟组员:杨昌盛、赵梅、马顺孝、唐怡、黄芳、张梅、王瑾工作措施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师生文明素质(一)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规范师德建设1.继续加强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做到理论学习中心组先行,全体党员先行。根据年度学习计划,中心组每周安排一次学习,党员的理论学习每月安排2~3次。学习内容除了紧密围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之外,学校还将结合本校新一轮规划内涵发展的需求,组织教师进行合作文化建设的理论学习。通过导读、自读、组内交流、学习笔记交流、参观、考察等不同学习形式,将学习成果作为中心组成员和全体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的考评依据。2.学校将“零缺陷”服务质量文化作为提升教师素养的核心理念,每周精心组织教工政治学习,做到有安排,有内容,有效率,有质量,有反馈。在学习中联系国际、国内形势,讲政治,增强全局观念;联系个人思想,讲责任,增强师德意识;联系工作,讲奉献,增强职业精神。3.继续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师德教育。学校依托“多彩的平南”的评选活动,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鼓励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出成绩。同时做好区“优秀班主任”、“希望之星”、“骨干教师”的选拔和选送工作,强化教师“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高度责任心。4.深化校“和谐”组室创建活动,完善学校师德考核制度及家长、学生师德满意度调研制度。倡导爱岗敬业、奉献教育的精神,营造向上、和谐、严谨和高效的教师合作文化氛围,维护教职工和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关心困难教职工,使教职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5.将定期向教师开列优秀书单与给予教师自主性购买优秀杂志、书籍赠予相结合,要求教师每年阅读两本理论书籍或杂志,把阅读学习变为常规并视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各项学习交流活动和引进经典阅读,将师德教育与人文素养提升纳入教师在职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文化资源,组织教师开展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活动,举行“阅读经典”的交流,学习优秀文化艺术,陶冶情操,增强人文底蕴,塑造人格魅力。2009年达成标志: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有序实施。树立学校似的先进人物,完善“多彩平南”的校先进评优制度。2010年达成标志:1.组织中心组、党员、教师不同层面的学习成果展。2.构建“教师合作文化”的学习机制。(二)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全面发展学生学力1.形成合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五大合力: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合力;班主任与教职工的合力;党团队的合力;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学习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合力,形成全员参与,校外家庭、学校社会互为一体,开放型、多元化、立体交叉的德育工作网络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构建合作的教育机制。通过社区的本土资源和市、区现有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实践考察。2.以“CIC”特色德育养成教育为抓手,落实常规德育。各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制定“CIC”分年段达标要求及相关措施。各班结合“温馨教室”创建特色,搭建“CICl”好习惯展示舞台,通过介绍“C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