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件1.ppt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6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件1.ppt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件1.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作者介绍课文字词疏通文句写作背景1910年,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岗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记。检查遗骸,共得72具。革命党人潘达微为之营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邹鲁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记叙了这次起义死难烈士的生平和大略情况。本文就是孙中山先生为该书写的序,着重表达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所引起的感想。朗读要领第3段::本段已由激昂、沉痛、转入深沉,节奏要缓慢,但个别语句仍须一气读出,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应一气呵成,中间不宜过长停顿。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段落划分疏通第一节研习课文[第一段]“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疏通第二节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烈士坟茔,仍“湮没于荒烟蔓草间”,民国七年(1918),“始有墓碣之建修”,民国十年(1921),“始有事略之编纂”。田横(?一前202),秦末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本齐国贵族。秦朝末年,从兄田儋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投奔彭越。汉朝建立,率徒党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命他去洛阳,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被迫前往。途中他顿悟自己“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奈何北面事之?”不愿称臣,于是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余人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疏通第三四节“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过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写作特色实词、虚词的用法以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凭借)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因为)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因而)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把)文言句式险阻崎岖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牺牲惨重党的损失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犹.....始有..,始有..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余。时余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时局混乱三民主义不获实行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