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学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考语文复习学案.doc

中考语文复习学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考语文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专题课题文言文通读通译1、借助掌握的实词、虚词通译文言文设计人李广为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2、借助掌握的特殊句式精译文言语段课标解读《课程语文标准》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理解””中包括文言语句的翻译。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是必考题,分值在4分左右,所占比重约为文言文阅读分值的四分之一。知识框架文言文语段翻译(一)准确翻译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二)注意虚词的译与不译(二)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解析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信”。,是指翻译文章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流畅自然,生动形象,能完美地展现原文的写作风格。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准确到位,不仅如此,学生还要能识别特殊句式,辨明修辞,并在翻译时会调整或补充,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一、注意辨清实词的含义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复习文言实词应该按照教材注释进行归纳整理,完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1.古今异义词由于时代差异,古汉语中有很多字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这类词习称“古今异义词”。在翻译时,要清楚辨析。例句翻译:(2009甘肃兰州卷)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1)(2)(2009山西省卷)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1)句中的“猖獗”今义是“凶猛而放肆”,古义是“倾覆,失败”。全句译作“可是(我)智谋短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2)中的“讽”今义为“讽刺、嘲讽””,古义为“劝说、规劝”。全句译为“邹忌委婉地劝说齐王,齐王采纳了他的建议。”2.词类活活用在文言文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这类词习称“活用词”。一般有名词活用为动词或作状语,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情况。例句翻译:(2009山东威海卷)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3)(4)(2009江苏南京卷)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解析】(3)句中的“闻”解释为“使??听到”,属动词的使动用法。全句译为:“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让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4)句中的“空””,解释为“在空中”,做“游”的状语。句子意思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3.一词多义当一个词有多种意义和用法时,翻译时就要根据语境仔细推断,确定它的合适义项。例句翻译:(2009贵州黔东南卷)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5)【解析】在句中有两个“指”,根据语境可以知道,第一个“指”作名词,解释为“手指”:第二个指作动词,解释为“指出”。全句译为:“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4.通假字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课文注释中常用“某通某”或“某同某”来指明。解释通假字,要按着本字的字义解释。例句翻译:(2009河北省卷)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6)(7)(2009山东潍坊卷)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解析】“转”通“啭”,鸟叫声;“曾”通“增”,增加。两句可分别译为:“蝉接连不停地鸣叫。猿猴不停地啼着。“用来使他的”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1二、注意虚词的用法准确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以”“而”“于”“则”“者”“也”等的用法和意义,准确辨析其、、、、、、在不同文句中的用法和意义,以达到对文句的理解。复习文言虚词可以以单鲂榇饰咚鹘泄槟烧恚耆斫馑囊庖搴陀梅ā?1.之〈代〉①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这种”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他们”“它们”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③代指说话者本人或听话的对方。、、。〈助〉①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④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2.以〈介〉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④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