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南中招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0年河南中招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2010年河南中招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0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两大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替在试卷上.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开卷考试.考生应独立答题,答题时可查阅参考资料.题号分数1~202122232425总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小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得分评卷人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1.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图一:司母戊鼎图二:甲骨文图三:殷墟官殿复原图A.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B.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C.图三表明安刚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D.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2.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中西方文化差异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C.中西方人种差异D.中国文人的偏见【】3."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A.推翻了帝制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建立了中华民国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儿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A.取消了"二十一条"B.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C.中国共产党成立D.国共合作实现5.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人民已经醒来.但是,正如鲁迅所说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梦醒了发现无处可走".下列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道路的事件是【】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国民大革命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6.历史赋予各个时代不同的主题.如五四运动时期的主题是民主,科学;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主题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主题是【】A.爱国,救亡B.民主,和平C.自强,求富D.和平,发展】7.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C.1911年,王某通过《中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8.2010年2月ll日,南京获得了第二届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为迎接青奥会,某学校举办了与南京历史相关的图片展.下列对有关图片的解释,准确的是【】9.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A.和平解放西藏B.土地改革C.抗美援朝D.制定宪法【】10.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③"一国两制"构想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8.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l988年设立的海南省属于这一格局中的【】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C.沿海经济开放区D.内地【】12.下列有关古代文明冲撞与融合的叙述,错误的是A.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B占代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C.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向单一,即西方向东方学习D.马可波罗是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的杰山代表13.14—16世纪,世界历史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下列事件为新时代的到来创造条件的是【】①文艺复兴运动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③新航路的开辟④法国大革命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4.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它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事件中,实践了这一思想的是【】①英国宪章运动②法国巴黎公社成立③俄国十月革命④美国南北战争A.①②B.①③C.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