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梳理文脉参透文本——突破文言文阅读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山东安学军[考点点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考点阐释]“文言文阅读”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筛选信息,梳理文脉,其要旨是“全”“准”;二是归纳中心,概括内容,要旨在辨析“详”“略”;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旨为“褒”“贬”。这三点构成文言鉴赏评价的核心内涵。[考点攻略]1.2007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仍会秉承2006年稳重大度的传统,选材仍会以“史传文”为主,但不排除其他选裁的可能。因此,复习备考仍以“经典”的典籍(如《史记》《晋书》《唐书》《五代史》等)为主,辅以文质俱佳的唐宋明清散文。2.整体感知,把握文脉。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撒手锏”。而“四个W”则是其“精髓”。所谓“四个W”就是要求考生解读材料时,要问的“四个什么”。第一,写了何人,几个人,谁“详”谁“略”;第二,写了何事,几件事,何事“详”何事“略”;第三,写了人物的什么事件;第四,用了何种方法。3.体会文章,筛选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归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是将其归为“言”“行”“情”“理”等类别。4.“文章的思想内容”指传记或散文所着力表现的主要内容。如品德、节操,为人、处世,政绩、才干等,其中品德、节操和政绩、才干是重点。对人物传记中所记人物的品德、节操的判定是近几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常见题目。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多是列举六个语句,编为四组,要求判断与题干列举品格相符的一组;或者是将两种品格分为四组,要求选择一组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做这类题目时,要结合全文,并特别注意传记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以便从中分析语句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品德、节操等。5.“作者的观点态度”通常隐含在平淡的叙述语言里,是指“肯定与否定”“批评与赞扬”“褒奖与贬低”等情感态度。判断“观点态度”,应看下面几点:一是文章整体的倾向性,即对人物的臧否褒贬,从而确定判断是否正确;二是分析文章材料,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6.要明了基本的表现手法,注意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以及衬托与对比、欲扬先抑、点面结合、正面结合与侧面结合等方法,特别要注意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细节。7.“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常见的误区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以及似褒实贬、以偏概全等。基本方法:审清题干,确定标准;分析选项,明了性质;组织事件,选择答案。[经典回放](一)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A.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B.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C.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田秩奉钱,并无所取。D.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尽心绥理,复著名迹。(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试题分析]“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是表现其秋介正直,“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则恰当表现了何远的清廉;A项前句说何远洞悉别人心意;B项后句说何远体恤百姓;D项前句说何远平易近人;后句说何远的政绩。所以答案为C。(二)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2006年高考语文浙江卷)[试题分析]A项虽是涉及文体常识,但主要是为了借“对”之形式,表现作者意在言外,重在讽喻的特色,可谓举轻若重。B项从文章思路切入,将文章脉络梳理得清晰有致;C项从表达技巧与语言特色切入,作者借“蚊”针砭现实,鞭辟入里的同时又将音韵和谐的特色表现俱足。D项迷惑性强,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属于故意曲解题意。文章借“蚊”说事,说人世社会,并无“物我为一”之意。所以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