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馆藏玺印赏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北京故宫馆藏玺印赏析.doc

北京故宫馆藏玺印赏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北京故宫馆藏玺印赏析玺印是凭证工具之一。国家、官吏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皆须以印记为凭证,于是官、私玺印产生了。玺印大约始自东周,代代相承,未曾间断,完其发展,可分四期:1、散制作期:传世的出土古玺印最早为战国时代的制作,印体有大小、方圆、一二三层之分,顶端作小鼻纽者最多,印文有三晋、齐、楚等国古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2、形制统一期:秦汉魏晋皆有统一印制,南北朝因之。皇帝专用玉质,称玺,余者用铜,称印。这段时间之印章有大小方圆、长方等等形式,印体日渐厚重,以鼻纽、龟纽居多。印文形式秦代刻阴文小篆,有界格,两汉魏晋的入印篆书方圆俱备,被作为典范,称为谬篆。此外有鸟虫书及与其相类之文字,印文外加装饰及有形印皆为东汉所常见。南北朝印章继承魏晋之作,饶有古趣。3、发展变化期:隋唐以后印体增大,鼻纽变成小长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宽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阳文,由细笔微曲之唐篆变化为九叠篆,还有以西晋文、蒙文、满文和满汉篆书合文入印者,印边日渐增阔,布局日趋丰满,笔划与空白日趋均匀。清宫的二十五宝玺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所完成,是专用于国事的传国宝,除一金一檀木外余皆玉质,体积硕大,作各式龙纽,为前世所无,玺文有满文、满汉篆书合文。其它大小宝玺多为石质,乃御笔和赏鉴所用,其性质属私印闲章,惟石料、制纽皆极精美,具庄重珍贵的特点。4、继往开来期:明清私印以石料所作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铜质印章。印文主要由榛仪鬃蕴岬叮蛴芍斡〖绎钥蹋墙砸郧睾毫庞∥冢丛斐龈鋈朔绺瘢缑魑暮危逭慊张芍罴遥砬逭灾⑽獠抖际敲院盏拇蠹遥遣唤鑫泄粲〉睦沸聪铝瞬永玫钠拢远搅诠桃帐醯姆⒄共肆己玫挠跋臁!凹乒僦c”玉印,战国,印面1.8×1.8cm,通高1.35cm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印文篆体笔画挺拔。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此件“计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连尹之鉩”鉨,战国楚,印面2.1×2.3cm,通高1.4cm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鉨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居民“连”一级事务之官的官鉨。“连”为居民编制,战时可编为基本军事单位,“尹”是主管某地方或某事务的官吏。“连敖”、“连尹”均为楚国的官名。《左传》载襄公十五年“屈荡为连尹”。《汉书灌婴传》亦曾记“击破柘公王武君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大府”鉨,战国楚,印面5.4×6.1cm,通高11.7cm鉨铜铸,柱钮,鉨面有阴线界栏,印面中间有一纵向竖栏,使印之左、右字分开。印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左起横读。印文笔道宽大,颇有书体之韵。印面虽大但布局不散,印文虽少而气韵充盈。印文的“府”字下部从“贝”,与“府”藏财货之意相合,颇有特色。此印形体之大在同时期的鉨印中较为罕见。与其它需穿印绶的穿孔印钮不同,此印钮为长柱形,正适于一手掌握。此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官鉨,府即府库。战国时楚国设有大府、行府、造府、高府等府库,皆是掌管储备各种物资或掌管制造的机构。“埶关”鉨,战国楚,直径3.3cm,通高1.1cm鉨铜铸,鼻钮,鉨面圆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起横读。鉨文字形线条流畅,结体秀逸,颇有后世毛笔书写之意韵,突出显示了楚鉨的地域特色。此鉨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某一关的官鉨。战国时期各国于关阻之地、国门、城内之市设守征税。《周礼地官司门》记其“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几出入不物者,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关》亦记“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武遂大夫”鉨,战国韩,印面1.3×1.3cm,通高1.2cm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中的“大夫”二字作“大﹦”,是一种省文,常为相通两字的连写。“武遂”,战国时期韩国的地名,曾一度属秦国。《史记秦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