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命题规律提高复习效率.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研究命题规律提高复习效率.pptx

研究命题规律提高复习效率.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研究命题规律提高复习效率一、地理综合题的主要特点一、地理综合题试题特点1.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地图为载体,以热点问题为切入口,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设置3-5个问题。(1)描述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或表现特征(2)分析地理规律或特征的形成原因(3)分析评价区域自然环境条件(4)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区位因素分析评价(5)分析人地关系和区域国土整治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改善或防治的措施方法,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等2.以填空和简答、简述、简析为主,答案的字数相对较少,答案分值较高。(一)特征分析类1.地理位置特征*纬度位置纬度范围和特殊纬线*海陆位置位于大洲(洋)的东(西)岸;海陆兼备或深居内陆或四面环海*交通位置位于铁路、河流、航线的某一位置上*相对位置例:(2007年四川高考)试分析C港成为世界著名大港的重要交通位置条件。2.分析等值线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等值线的绝对数值和等差距;*等值线的开闭(高值或低值中心)、弯曲及延伸方向;*等值线的疏密状态。3.分析地理图表数据描述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规律:*总体变化趋势(增、减或波动)*变化周期;峰、谷出现的时间4.分析地理图表数据描述地理事物的结构特点:主要与次要;比例关系;合理与否。5.描述地形特征:*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沿某剖面地形特征*海岸特征6.描述地表环境特征:*植被状况(生物圈)*地表物质状况(岩石圈、土壤圈)*地表水状况(水圈)例:(2006年全国)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7.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次数)*冰期(凌汛)*含沙量*落差,流速8.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9.描述气候特征:*气温特征(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热量条件*降水特征(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大气运动(盛行风、所处气压带、风带)*水热组合(时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9.描述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10.描述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注意事项:准确运用描述语言不混淆概念描述特征带叙述原因设问有对比要用比较语言(二)成因分析类如:降水特征成因分析:*不同纬度(大范围)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差异*同纬度地区(局部地区)下垫面性质差异——(地形、海洋、洋流的影响)人为(植被破坏、城市热岛)例:(2007年四川高考)图12中A-B-C一线年降水量大致出现“由A至B逐渐减少、由C至B逐渐减少”的变化特点,试分析其成因。(三)区位问题类例:(2006年四川高考)(3)图中甲、乙两阴影区均是著名工业区。乙工业区与甲工业区相比,工业发展的条件有何差异?(8分)(4)东南亚华侨对中华文化心仪已久。一华侨旅游团参加了某旅行社组织的历史文化七日游,前往旅游热线区丙浏览,该旅游区有“一山一城一圣人”的说法。据此说法并结合图示分析丙区游览价值高的原因。(11分)例:(2007年四川高考)(3)指出图9中甲阴影区与图10中乙阴影区农业结构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4)甲区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油气开采和化工、机械设备、食品工业为其三大主导部门;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试用你所学地理知识对上述工业特点的成因分别给予合理解释。(12分)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油气开采和化工、机械设备、食品工业为其三大主导部门:;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四)环境问题类例:(2008届德阳二诊)(4)若R1、R2、乙两河流域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对L湖泊产生什么影响。(8分)例:(2005年全国)(5)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8分)三、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方法注重审题训练,强化规范答题注重习惯养成,掌握答题技巧1.语言规范,条理清晰,书写规整2.具体作答时注意以下关系(1)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关系原因的分析,一定要注意因果关系,层层递进,追根溯源。(2)具体答案与模糊答案的关系对于答案中自己似是而非的部分,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3)答多与答少的关系对于自己确信无误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的书写,做到“踩点”准确,语言精到、简洁、条理分明;但对于自己把握不准的部分坚持多写些内容、多分几个点、多用地理语言。(4)主要答案与次要答案的关系在原因分析、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中,尽量抓住主要方面(5)课本语言和日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