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东学习体会2012[1].04.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陈旭东学习体会2012[1].04.doc

陈旭东学习体会2012[1].04.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参加第三届“泰山杯”教育管理高层论坛暨潍坊现场会体会利津街道中心小学4月12、13日,我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小学校长、乡镇(街道)教研室主任参加了第三届“泰山杯”教育管理高层论坛暨潍坊现场会,潍坊市曾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唯一地市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可以说是全国教育的排头兵,是各个县市区学习的榜样。本次会议主题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会上,潍坊市教育局张国华局长、昌乐二中赵丰平校长、广文中学赵桂霞校长、实验小学张则香校长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就学校管理、课程开发实施、学生管理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作了详细的阐述。会议还邀请了《当代教育家》杂志主编李振村做了《打造教师的“非专业素养”》的报告。教师的非专业素养,我的理解就是教师的职业情商或者说人格魅力。从宏观来讲,教师的非专业素养,应该也隶属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范畴,只不过,细分起来,相对有些区别。他的报告涉及了“故事素养”、“大课程素养”、“体态语言素养”、“情绪管理素养”和“娱乐素养”,通过援引大量的调查问卷结果和现身说法对教师的“非专业素养”进行了阐述。他在报告中给了我们衷心的建议:一、用文字记录生活。二、勇敢在公众场合讲话。三、善于用故事讲。四、读书。五、要把这些也教给我们的孩子。通过实践与坚持,相信我们会体味到更多心灵的撼动,还有什么比撼动心灵的演讲更为成功的呢?同时还在潍坊一中、潍坊实验学校、潍坊中新双语学校、潍坊市新华幼儿园等四所学校(幼儿园),并以上述四所学校(幼儿园)为分会场,分学段召开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分论坛。各论坛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代表们听取了所在学校(幼儿园)的经验介绍,并就当前在发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我们又到广饶县丁庄镇中心小学和胜利第四实验小学进行了参观考察。两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也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使我的感受颇深,想把我的所感所悟与各位同仁交流一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丰富:潍坊市实验学校是2001年由潍坊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办的,主要承担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每年有3万多中小学生轮流来学校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每年初二的学生轮流在学校吃、住、学一周。办学宗旨是:弥补普通学校教育的不足,拓展新的学习领域,引领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学校建有一流的交通安全教育园地、微型科技馆、气象观测站、创意模型室、生命自然室、照明电路室、自救互救室、数学好玩室、智能机器人和机械机器人室、电子钢琴室、航模制作室、陶艺泥塑室、电视演播室、服饰文化室、生活DIY室、建模制作室、烹饪室及拓展训练等活动场所。学校开发实施了7大类200多个实践活动项目、100多个研究探究课题和4大类20多项生活德育课程。二、如何创办适合学生的教育1、教育者思想要转变。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教育的思想者能够在今天的现实中敏锐地洞悉和把握两者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的实践者在今天的体制下实施明天的理想。不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而且着眼于明天的环境,思考如何从明天走向后天才称得上战略眼光。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业,需要教育者走一步想两步。2、教育方式要转变。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教育者的素质要不断提高。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需要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发展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作为教师,要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要做复合型的教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洞察教育动向,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要加强沟通,做家长和学生的朋友。4、社会要提供好的教育环境。要为学生服务,必须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给教育者搭建良好的舞台,有用武之地,要舍得花大钱,舍得投入资金,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让从事教育的人也能为此而感到自豪、自信。我们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道路上做到了多少?看到了差距,难道我们不该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