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纲务本加强研究科学备考.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抓纲务本加强研究科学备考.doc

抓纲务本加强研究科学备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抓纲务本,加强研究,科学备考高三政治备课组整理教要对路,学要上路,才有出路。教师作为引路人,必须胸有成竹,牢固树立纲本意识,加强对教材和考纲的研究,加强对考题的研究,加强对现实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与学生一起形成学习共同体,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此次研讨会合肥一中一线教师主要讲了七个方面一、关于考纲二、关于教材三、关于命题:四、关于热点五、高效备考要处理好十大关系六、复习安排建议七、高考考生失分表现及今年考生应重视的问题第一部分关于考纲,合肥一中每年三月份备课组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考纲.在复习备考中,《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依据,教材是依托,社会现实问题是着力点。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既要通过研读其中的考核目标与考试内容明确考什么,特别要注意考试内容的变化,又要通过研读其中的题型示例明确怎么考,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怎样研究考纲?1、要全面把握说明中规定的考点。现在的高考尤其是文科综合考试都存在着高考复习中知识点繁多而高考试题中实际涉及到的考点相对较少的不均衡性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绝不能投机取巧,必须全面把握大纲规定的考点,必须依据考点既能够“钻”入教材面面俱到、点点体现地扎实复习,又能够“跳”出教材把握其主干知识和知识体系,防止知识点的遗漏,杜绝出现知识盲点。2、要注意分析考点与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考点与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规律,构建知识体系,从而使我们原先在学习中不系统、不连贯的知识条理化,并在知识迁移中产生新知识、新认识,最终达到巩固、深化理论知识的目的3、要重视考点与教材的对接。大纲规定的考点的结构顺序与教材的结构实际上有较大的不同,要求我们能够按照大纲的规定对教材进行重组,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网络体系,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不仅如此,大纲规定的有些考点教材本身就没有或提及的很少,需要我们在复习中加以充实。4、要了解考核目标。从2005年开始,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对于考核目标及要求的规定和解说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的表述方式,对于“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这四种能力目标的要求都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完全改变了过去的呈现形式,表述更加具体,指向更加明确,对学生的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平时的复习要重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5、要研究题型示例。考试大纲中的“题型示例”是向考生提示“怎样考”的问题。它所提示的不仅是一般的题型,更是怎样选材、怎样设置问题、怎样组织答案的基本规则,因而更有学习的必要。然而,此部分内容往往是考生最不重视的,所以特别提醒大家,在某种意义上,研究“怎样考”比研究“考什么”更重要。学习《考试说明》题型示例部分所给出的例题,认真领会例题的命题特点,思考其解题思路与方法,有利于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和应试水平,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考生对高考试卷的神秘感,从而有利于提高高考自信心。同时,通过研究题型示例,有利于清晰把握2011高考命题的趋向。题型示例可以说明:题型、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方法、答案的组织方法等。---从中我们可以分析试题的特点。不能说明:考试的所有内容、题型的具体呈现方式、背景材料的表现与使用方式等。在以上的五点里,合肥一中老师重点分析了第四点,关于高考对考生四个能力考核,例举了高考实例加以分析,还有总结,我认为很好,详见课件展示.第二部分关于教材.现代教材观认为,教材不是陈述真理的圣经,不是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而应成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整合教材、活用教材、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复习教学更是如此。如何把握教材?依据考纲清盲点。重视基础抓主干。跳出教材理主线。合理联系定重点。注意比较易混点1、依据考纲清盲点。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注意把教材、考纲与现实热点问题有机对接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去加以复习,才能有血有肉,使自己和学生的知识丰满起来,能够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在对点的把握上,努力做到点点体现,面面俱到,特别要注意把握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从说明所列举的二级考点看,经济生活有81个,政治生活有51个,文化生活有42个,生活与哲学有77个,共有251个考点。其中经济与哲学考点较多,在实际的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应该相对较多,从2010年的高考看,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分值分别为28分、24分、20分和28分,分值比重与教材内容、课时安排以及说明中的考点分布大体一致。在具体考点的分析上,我觉得要注意教材中与十七大精神相符合的新表述。如:经济生活:“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财政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