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蒙学教材浅议.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浅议.doc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浅议.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30卷第3期集宁师专学报Vol.30,No.32008年9月JournalofJiningTeachersCollegeSep.2008收稿日期:2008-05-26作者简介:孙梦岚(1964—),女,汉族,内蒙古丰镇市人,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我国古代蒙学教材浅议孙梦岚(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摘要: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积淀,蒙学教育、蒙学教材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史籀篇》、《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为代表的周秦教材,以《急就篇》为代表的汉代教材,相传相袭,发展至唐代,蒙学教材不断完善,基本趋于成熟。到了宋代,蒙学教育流行于民间,几乎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随之出现了一大批语文教科书的雏形——《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童训》、《十七史蒙求》、《训蒙诗》、《名物求蒙》等重要蒙学教材。到了明清,教材内容更趋完善,分科教材的出现,教授方法的规定,是这时蒙学教育、蒙学教材成熟的重要标志。探讨我国蒙学教材及其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其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我们今天普及中小学义务救育,编纂中小学教材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关键词:古代;蒙学;教材中图分类号:G629.2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7171(2008)03-0058-05一、蒙学意义及教材范围1.何为蒙学蒙学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学习,其中主要是文科方面的学习。2.教材及范围的界定新课标解读上明确指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从表现形式上讲,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①可见,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缺一不可,教材更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出现,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更是国家教育的凭借。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录音录像带、激光视盘、媒体软件及教学参考书等,而狭义的教材专指教科书即课本或称读本。本文所说的教材是指狭义的教材,即古代儿童的蒙学读本。二、古代蒙学教材综述1.夏、商、西周蒙学读本我国古代没有严格的分科意义上的单科教育,所以,也就没有具备教科书意义的单科教材。蒙学教材就是学童的启蒙综合读本。夏商两代,蒙学帘疚奘妨峡煽肌J芳?记载,我国古代出现最早的识字教材是西周的《史籀篇》。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史籀》十五篇。”《史籀篇》现已亡佚,无法知其梗概。由李斯《仓颉篇》可以推测,《史籀篇》大概是按意义间的关系编排而成,四字为句,二字为韵。2.秦、汉蒙学读本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略加修改,形成小篆字书。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是对《史籀篇》的发展。从第3期孙梦岚:我国古代蒙学教材浅议59阜阳和居延出土的汉简可知,《仓颉篇》四字为句,隔句押韵,每章一韵到底;每句组成,仅为字词罗列,字词之间、句与句之间,多数不表达完整的语意。它是秦代蒙童主要的识字课本。西汉蒙学识字读本,在秦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汉书·艺文志》曰:“汉兴,闾里书师合《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仓颉篇》以隶书书写,共3300字,是汉初闾里通行的识字课本,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广泛使用的统一的识字课本。汉代最有影响的识字教材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编的《急就篇》,这是至今我们可以看到原貌的最早的识字教材。该书在编写方法上继承了《仓颉篇》的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其主要特点有:⑴字数适中,生字密度大。与《仓颉篇》相比,《急就篇》识字数量减少,由3300字减为2144字,并且2000多字基本不重复,表明了儿童识字的基本数量。⑵整齐押韵,形式简省。以三字、四字、七字为句相互交替,整齐而不呆板。利于儿童识记、诵读。⑶知识面宽。“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寓思想教育、常识教育、道德教育于识字教材之中,寓教于乐,适用好教。⑷注重实用。以隶书书写,所选字都是生活中常用之字,谓之“正字”。3.魏晋南北朝蒙学读本魏晋仍沿用汉代的识字读本,南北朝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