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由“学生配合不配合”说开去》.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教学论文:《由“学生配合不配合”说开去》.doc

小学教学论文:《由“学生配合不配合”说开去》.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教学论文:《由“学生配合不配合”说开去》学校举行听课活动,常要有评课性质的研讨活动,曾听到不少这样的评价:“这堂课教学设计新颖,课件制作的也很漂亮,可学生就是不配合,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这个老师素质挺好的,可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太少,配合不好”……甚至讲课者在说课时也埋怨学生在关键时候不争气,没和老师“配合”好。相反,如果课堂比较热闹,就又把成功的原因归结到学生的“配合”上。讲课者、评课者把课堂气氛沉闷和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归结到学生的“不配合”上,这实际反映了传统教学观念在一些教师头脑中的根深蒂固。他们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多少也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到课堂教学评价在向“师生互动”“以学论教”转变,所以他们重视学生发言的漂亮,课堂的热闹,以为这样课堂就成功了。摒弃教师光讲学生光听的“灌鸭式教学”是个进步,可这课堂上事先预设好问题和“标准”答案的“满堂问”何尝不是“灌鸭式提问”?难怪学生应答不及时或与“标准”答案相差远时成了“不配合”。下面笔者就学生要“配合”老师的论调和如何激活课堂教学气氛谈一谈。学生要“配合”老师的论调本质上还是“师本位”的传统教学理念。一、学生要“配合”老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传统的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二、学生要“配合”老师忽视了学习的主动性。传统教学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学生如果对教师设置的学习不感兴趣,是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学生对学习有了内在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应当把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主动的学习。三、学生要“配合”老师忽视了学习的体验性。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都是按教师如何教来设计,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是所有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步骤走,学习似乎成了流水线上的机械生产,忽视了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困惑、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四、学生要“配合”老师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生成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往往指定一名学生回答,直至学生说出教师所期望的答案。这种状况固然有利于迅速达到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堂也成了预设好的“一潭死水”,看似环节完整,内容全面,可总感觉缺少什么,缺少灵性,缺少互动的生成、发现,也失去了一份“不可预知”的灵动和惊喜。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五、学生要“配合”老师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在性、深层性要求。当学生“配合”老师,举手发言人数多,语言漂亮,讨论热烈,活动缤纷,课堂热闹,这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吗?表面的热闹可能掩盖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缺失,更不要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提升和影响。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不能简单的归结到学生“不配合”上,应当反观自省,寻找我们自身教学理念、教师素养、教学底蕴、课堂教学设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