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平台的建立.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创新平台的建立.doc

创新平台的建立.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突破:创新平台的建立摘要:承接产业转移为中部地区经济腾飞带来了机遇,但由于无法掌握核心技术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在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中,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但同时也面临着竞争加剧、产业配套能力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创新平台的建立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点,因此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企业需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高校与企业间需加强合作,以此促进皖江城市带创新平台的建立。关键词:业转移;技术;创新伴随着全球价值链的转移,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配套设施以及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倾斜,成功地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梯度区域。中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与东部地区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低梯度区域。作为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前沿,皖江城市带更多的参与了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具备发展的后发优势和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问题(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下称“皖江示范区”)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率先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依托资源、区位和政策的优势,皖江示范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整体经济水平实现较快增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皖江示范区生产增长较快,需求稳步扩大,运行质量提高,多项指标均高于全省,2011年上半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为445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4.4%;第二产业增加值2770.9亿元,同比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61.8亿元,同比增长19.7%;主营业务收入7354亿元,增长41%;利润总额328.4亿元,增长41.4%。皖江示范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平台这一金字招牌,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区内招商引资形势良好,总量已占全省的7成以上,集聚效应明显。从外资看,2011年1-7月份皖江示范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1.5亿美元,增长49.2%,占全省的73.8%。从内资看,1-7月份皖江示范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3528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414.4亿元,增长59.8%,占全省的71.1%。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13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042亿元。(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1.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日益激烈。从产业转移竞争的角度来看,来自皖江城市带周边的长三角国家级发展规划区,如江苏沿海经济规划和横跨闽浙赣粤四省的海西经济区等,拥有和皖江城市带相同甚至更好的区位优势。同样,中部地区区位相近,资源禀赋相似,政策环境相似,各省为推进自身经济的发展,都积极地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竞争非常激烈。此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同样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省份内部经济欠发达区域也在积极抢占产业转移的资源。2.产业综合配套能力较弱。近年来,示范区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之下,顺利地承接了长三角等产业转移,并形成了一批不同层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然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配套能力不足,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链上下游缺乏联系和配合。一方面产业集群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另一方面,集群内的企业产业关联度低,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互补作用较弱,合作意识淡薄。由此导致产业综合配套能力较弱,影响到其竞争优势,并阻碍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示范区进行产业转移和集聚。3.技术级差造成经济差距拉大。根据克鲁格曼技术转让均衡模型,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技术水平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永久性差距。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以纺织服装业、农产品加工、化工、家电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尽管这正是皖江示范区的优势所在,并且大大地促进了示范区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转移极有可能强化皖江经济带的低端位置,导致其与东部地区更大的经济差距。4.对高耗能行业依赖程度偏高。受经济利益驱动,东部沿海地区在进行产业转出的时候,往往选择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向外转移,这就导致了中部地区在承接转移过程中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威胁。2011年上半年示范区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1373家,占全区工业的20.1%;增加值777.5亿元,占全区的36%。其中,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增加值规模位列全区工业行业前10位。示范区对高耗能行业依赖程度偏高,将直接对资源环境造成威胁,也有悖于中部崛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初衷。5.科技创新水平不足。经济发展水平的不足以及内生创新机制、创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