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耕耘漫谈稿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堤岭小学孟祥静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及习惯包括思维习惯应放在首位,因为就语文知识点而言是枯燥的,孤立的,而面对的仅是小学生。故兴趣是阅读的先导。学生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的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累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既重视生存又重视发展的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阅读兴趣和习惯在于培养,在于激活。一提高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1.挖掘文本素材立足文本,探寻教学规律,尤其以兴趣贯穿于阅读教学全部,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例如:记事文阅读的兴趣点是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感受事件的高潮,而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所以,大块面的整体进入,高潮部分的细嚼慢咽,情感哲理的激发升华,水到渠成。有的通过文本的改编,进行儿童剧的表演;有的创设情景展开联想进行故事比赛;有辩论,有朗诵,有介绍,有小品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激发调动,作为教师也被深深感染陶醉着,快乐着。同样,记人物的阅读指导,研究的是人物的言行以及内心世界;写景物的讲究的是情景交融;状物的探究的是形与神的结合,不同的体裁,思索设计不同的教学预案,又在不同的实践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和快乐,也因为它来自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26《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风光绮丽,是旅游胜地。所以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真正理解那种和谐之美。2.变换教学手段实践告诉我:钻研教材,变化教学策略,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相反,教学手段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学生腻烦,学习兴趣逐渐荡然无存。例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很快地进行自主学习的状态。我上过的《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出题后提问引起思考:一个怎样的木匣?学生必定生厌,那么,创设情景,质疑问难,倒叙,插叙等等,教学手段的变换,交替使用,使学生的兴趣点始终处于兴奋点。同样,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中,自己学习,互相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各种形式的学习,安排恰当,将使学生如鱼得水,轻松欢快。这大概就是耕耘者的最大收获吧!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收益无穷;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吕叔湘论语文教学》一书中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1.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阅读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和划线作记号,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久而久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甚至,每做一次练习,如何认真完成,可以交给学生一些方法:做完一题圈一题,不至于漏题;读题,找题眼,划出有关语句,组织语句通顺地写下来,这样,学生的阅读习惯在练习中也能得到训练,长此以往,肯定收获不浅,这也是实践证明了的。2.积极发问的习惯。发问作为课堂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有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往往在审题这一教学步骤中训练得多些,另外鼓励学生有异议,提倡发散性思维。总之,教学使受益者得益,也使教学者从中享受到快乐,这就是耕耘者的快乐。3.指导多种阅读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如泛读,细读和反复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充分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泛读是阅读的第一步,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到整体感知,这是阅读的起点,它包括阅读课文提示和注释等内容;细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学生全文精读,对重点的,难点理解的部分反复读,边读边思考,圈重点,划杠杠;反复读是在细读基础上深化,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挖掘,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例如:《26.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先初读,了解小兴安岭是个怎样的地方?留下总体印象,再默读,划出介绍了哪些季节的景物?作者是怎样介绍的?,最后精读,能表达文章精髓,即:思想情感的段落,甚至,可以反复朗读,读出味儿来,即:快乐,兴奋。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品位中逐步提高到对阅读教学兴趣。“水有源,故其流无穷;木有根,故其生无穷。”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其实我们的祖先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描绘社会之美景。我们的教学要反朴归正,回归传统,让文明传统教学浸润学生的心灵。